作为一名培训老师,工作生活中最常见的就是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题。
有单项选择题,答案最是直接了当,是A就选A,是B就选B,这应该也是大家最擅长的和喜欢的题目形式。
但为了提升考试难度,慢慢的有了多项选择题,就是一道题有多个答案。有些人很聪明,在碰到极其不确定的时候,为了保险,多选或者是只选一个百分之百觉得对的,可是后来出题者也变聪明了,规定:多选或少选都算错。于是错误率就上来了。
再往后就是主观题了。做题时要始于题而不能止于题,要有自己主观的思考总结,语言的润色,措辞的严谨才能拿高分。似乎这确实是对学生能力更高层次的一个要求。
学生时代的我们,也许只是在学做题本身,可在渐渐成长的过程中,慢慢发现生活其实也是一个做题的过程,从单选到多选,到主观题,到小作文大作文,层层升级,我们也在学着去面对生活里各式各样的难题,变得勇敢,变得智慧,变得有所谓的能力。但生活她其实又不同于题目,她高于题目,她有着更广阔的面貌或者是延展性。她会给你出各式各样的题目,但不仅仅局限于解决题目本身,而且不会用对错来评判,虽说有分数的高低,但公平的是,批改者是你自己,你的能力决定了你解决问题的水平,你的态度决定了你自己的分数,这也就是所谓的生活里的幸福感。好的态度决定幸福的程度。但这轻轻松松敲出的三个字,是多少俗世中的我们寻而不得的。就如钱钟书所说的那样,幸福啊就如系在猫尾巴上,无论它怎么努力,都是很难追逐到的。所以他认为幸福和苦难的比重是0.1%和99.9%。之前因为是他的粉丝,所以觉得这话说的极在理,哪怕是在少不经事的年纪里,硬是要到处寻机去体验他字里行间的那种豁达的沉重。现在想想竟忍不住噗嗤笑出声来,但又何须嘲笑过往的自己,毕竟有多少学生时代我们,不是一边傻乐一边天真的忧伤。
成长的时代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也不一样,所以又怎能用钱先生的话来代入我们当下的生活呢?代入其实是表层的情感体验,而没有去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思考。就像之前有位老师在讲到雅思口语有关电影话题的时候,用了一个句型去支撑她的观点: You may feel emotionally connected and involved when you watch a film,用中文来讲就是在看电影的时候你会有一种代入感。那个时候我频频点头,再认可不过了,可现在不会了。书和电影中的观点,只是当下作者或导演个人基于自己人生阅历的想法与感受,我们可以有情感上的共鸣,去欣赏和体验,但也要跳的出来,去过好自己眼下的生活。
和钱老时代相比,如今我们的生活节奏翻了不知多少倍,快餐文化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想想,这应该是大部分21世纪公民的心声。快了,所以就不那么计较在乎以后,当下舒心畅快就好,也因此有了活在当下的说法,拉丁文叫carpe dime,算是火遍全球。我也曾是此风潮的追赶者,认为只要当下快乐就好,可性格里的忧患意识却不得不让人考虑的更多更长远一些,不能像真正的及时享乐主义者那样,彻彻底底洒洒脱脱的活在当下。
可生活总是在或多或少的那批人的“推波助澜”下,一直往前走着。比如科技的发展和快餐文化的弊病,滋生出了一批批“贪心者”,他们在过好当下享受当下的同时,又计划着将来,他们追求品质的现在,也规划着长远的幸福,他们利用快餐文化里的“快”,去滋养他们追求的“慢”,比如前段时间流行的“轻生活”品牌,最近注意到的honeymate也是在用品质和速度说话。因为科技发达了呀,现在的科技可以在保证一定质量和标准的同时,大大的提升输出速度,这是可喜的。
于我个人却也有可悲之处,作为一名纯文科生,如何才能借着科技创新之风去追寻自己想要的生活?享受生活里的幸福?这该是生活给我出的一道与时俱进的题目吧。不过,我不必即时作答,当下自己也给不出一个好的答案,所能做的就是一边珍惜着享受着当下生活的美好,一边学习着成长,无论是心智,还是能力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