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29:做大做强的要诀——经营九大增长点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治理天下国家有九大关键,分别是:修养自身,尊重贤人,亲爱亲族,敬重大臣,体恤臣僚,爱护百姓,劝勉百工,善待远人,安抚诸侯。修养自身,立身行道,则一举一动可以为天下表率;尊重贤人,有贤人的倾心加持便不会陷入迷惑、困顿;亲爱亲族,保持亲族的可持续发展权益则叔伯兄弟不会抱怨;敬重、礼遇大臣,大臣便不会在关键时刻犯迷糊、兑迷瞪;体恤臣僚,雨露均沾,群臣会倾尽心力,用政绩加倍回报;像父亲慈爱儿子一样爱护百姓,百姓会像体恤父母一般彼此劝勉,努力向前;劝勉百工,百工便会齐聚邦国,从而致邦国经济繁荣、财用富足;善待远方来客,加意款待,会形成连锁反应,引发四方来归;安抚四方诸侯,使他们无离叛之意,成为国家屏障,则天下人自然心生敬畏。
打下一只兔子,或许还能依凭一己之力,搞定一只犀牛,必须组织起一群人的力量来。一句话,一个人的成功,根本上取决于他聚拢、调动身边人和资源的能力。
换言之,一个部族、一项事业做大做强的标志是其领导人能够团结和带领更多的人,调配更多的资源。正是基于这一底层逻辑,先民们从修身入手,发展出了一整套团结人的策略,形成了旨在做大做强的完备的九大增长点。
一、修身
通过修养自身,使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手一投足,均能自然而然契合天地之道,最终达到“随心意而不逾矩”的程度。当言行举止无丝毫违天地之和时,便足可以为天下表率,为同时代的天下人所效法。到了这种程度,君子所行之道便可以成为天下之道,为天下人所效法、信从。
二、尊贤
能力与理想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最好的状态是一个人的能力足够支撑他的理想。君子有修身行道的能力,也有“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理想。
是不是每一个君子修身行道的能力,都足够支撑“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理想呢?恐怕未必。孟子便指出,即便伟大、英明如舜帝,仁爱天下人的理想暂时无法达成时,也会先从仁爱身边的贤能之人入手。《大同书》明确提出了“选贤举能,天下大同”的基本逻辑,也就是说要完成理想社会的构建,离不开选贤举能。
三、亲亲
亲爱亲族同尊重贤能的原理是一样的,都是君子修身行道的能力不足以支撑理想时,需要依凭和团结的力量。一个人连自己叔伯兄弟都无法团结,何以团结天下人,何以平天下。
对于天子而言,同样也面临这样的问题。如果自己的叔伯兄弟都凉透了心,都与自己离心离德,何以能够治理天下?这便是舜帝做了天子后,非但不惩罚,反而重重封赏瞽瞍和象的原故。尽管两个人几次三番想要致舜于死地。
维护亲族成员的地位,保持亲族的可持续发展,才能赢得叔伯兄弟的支持,才能赢得整个亲族。
四、敬大臣
家有长子,国有大臣。对于一个邦国而言,大臣是国家关键时刻的主心骨、顶梁柱。敬重大臣,便是让大臣得以发挥自己的才智,不至于在关键时刻犯糊涂、掉链子。
历史上,玩弄大臣于股掌之上的,都是亡国之君。到了国家危难的时候,大臣失去了理性决策的自信,君主的刚愎也变得一文不值了。
五、体群臣
仁君的典型特点便是目中有人,目中有人才体恤群臣。明白当差的不易,照顾大家的所需。对于居下位的臣子而言,能够被居上位者所看见、理解、认同,会更加努力的工作,以期回报居上位者的知遇之恩。所谓“肝脑涂地,在所不惜”,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就是这个意思。
六、子庶民
所谓“子庶民”就是像父母慈爱子女一样,爱护庶民百姓。视民如子,庶民才会视在上位者为民之父母。有了敬惜父母之心,百姓便会相互劝勉,积极进取。
七、来百工
手工业是商业的基础,手工业得到很好的发展,国家财富才能富足。青睐百工,鼓励手工业者从业。目的是形成繁荣的市场经济,最终为治国理想积累足够的经济基础。
八、柔远人
怀柔远人的根本目的是让边远之人越来越愿意自觉地卷入到中心。简单的做法是善待远方来客,加意款待。十八世纪欧洲人的中国游记中描述“中国遍地都是黄金”,一定程度上便是当时的当政者“柔远人”的效果。
九、怀诸侯
诸侯代天子管理一方,一定程度上,诸侯本身的治理成效,代表着天子的治理成效。诸侯的治理思想,是天子治理思想的延伸。诸侯之于天子,受其辖制自当心存敬畏,为其藩篱又系甘心情愿。因此,天子之于诸侯,以德服之,以礼怀之,诸侯忠诚不生叛离之心,则天下敬畏。
九大增长点自修身起,逐个经营一遍,能团结的人,也就差不多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