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好的教育是不急》
观点以前在一个台湾人的文章里读到过,好像是“静待花开”什么的,作者还举例一个台湾名人的小儿子,一直不努力,但父母也不急,后来有一天他自己想学什么专业了,一直努力,后来变得很厉害。还有苏洵,他父亲一直不急,由着他玩耍,后来村里人都称赞另一个考中了乡试的青年,苏洵决心努力学习,终成一代文坛大师。
2.《成败皆情欲》344-345页。
动机背后,是本我、自我、超我、现实之间的冲突与较量,是一个人的情和欲。
成也情欲,败也情欲。
请体验并记住:当你对我的说法感到不舒服时,证明我说对了;当你有着强烈的欲望想辩解时,证明我的说法已经触及到了你的人性!
人性是恶的 ,是丑的 ,是见不得阳光的,因此才是需要你每时每刻都要防御着,以免被触及。
通过这次考试,我试图让学员了解一个有关心理动力学治疗的基本常识,那就是:一个人越是痛苦,在寻求帮助时的动机就会越强烈,但是,他在被分析过程中的阻抗也就越强烈,移情的难度就越大,就越容易脱落。
因为,在无意识层面,他根本就不想做出改变!
在精神分析视野下,我们看到的是意识层面的“可怜之人”,必有无意识层面的“可恨之处”。
按照这个常识,一个学员越是想学好心理学或相关的治疗技术,他在学习过程中就会表现得越活跃,就越不想按照规则做事并完成作业,因为他越不想或不能改变原来的行为模式。尽管他本人不能觉察,但其固有毛病会在短时间内暴露无遗。最终,也就有一次把机会变成了虎头蛇尾的强迫性重复。
感想:
1. “当你有强烈的欲望辩解时,证明我的说法已经触及到了你的人性!”,包括前面讲情欲,都是让人体会自己的情和欲。我挺有感触的一次是老师说,做事不成功是你自己不愿,不能,不敢。我默默的体会自己的内心,当我试着告诉自己是不敢成功时内心竟然没有太多的反抗,感觉自己一直就是个无能的人,一直以来学习成绩很普通,也没有啥特长,也没有挣钱的能力,好像一无是处,所以也不努力,那种不顾一切去成功的努力,从来不敢去做,可能觉得失败很正常或站在门口看一眼那“成功或美丽的世界”就够了,因为那里从来不属于我。
2.“在无意识层面,他根本就不想做出改变”等这些,看不懂。感觉我理解的事实不是这样。一个学员想学,就意味着他想要改变,他相信老师,否则根本没有学习的兴趣。基础心理学也讲过,中等强度的动机最好,学习效果最佳,但也不是因为老师这段话说的原因呀,以后问一下李老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