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财经·投资·理财
没有认真的读完过一本500页的书不叫努力过

没有认真的读完过一本500页的书不叫努力过

作者: 文能提笔 | 来源:发表于2018-03-20 00:25 被阅读0次

没有认真的读完过一本500页的书不叫努力过。

这句话听起来很偏激,有人就会举例说,特朗普说过他从来不看书,都是看电视的。你信吗?他说他不看书,但他已经出了很多本书了。

如果想学他那样不用看书,那就自己先出几本说再说。

                                                1

我们有没有思考过?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认真的读一本500页以上的书?

有时候,我们的生活就像一本书,很厚很厚的书。每一个字就像一个小时,每一行字就像一天,每一页字就像一月。那500➗12(一年12个月)=41.6666~,无穷的666。这是一个很神奇的数字。这就是大多数人一辈子的工作时间。除去前20年的上学时间,和60岁退休后的时间,普通人的一辈子,大概工作40年。

我们为什么要读一本这么厚的书?其实一本书就是我们这一辈子的缩影。就像我们退休之后,翻看我们陈年的旧照。陈年往事,历历在目。我们现在还年轻,我们要面向未来。我们的未来是怎样的?其实我们的未来就是前人的过去。这话说得有点绕了,打个比方,我们现在才20岁,我们的未来是30岁,而我们的父辈是50岁,那我们的“未来”30岁那个节点,就是父辈的“过去”,曾经的30岁。尽管经历会有些不同,但从时间那条主线来看,本质是不变的。

有些路是绕不过去的,尽管我们和父辈是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但当我们要过同样一条桥时,父亲30岁的时候,河面是50米宽,我们30岁的时候,要过那条桥,河面还是50米宽。只是父辈的时候可以选择的最快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而我们现在除了可以选择自行车,还可以选择摩托车,甚至选择轿车。而最本质的,那条桥,还是一样长。我们能做的就是提高效率,在过同一条桥上花费更少的时间。或许,那条桥经过改造,变得美丽了,是要好好的欣赏那条桥,还是快速通过?自己决定!

那我们为什么要读十几二十年的书?在我很小的时候,觉得劳动最光荣,以为只有下田“种地”,上山“伐木”才是真正的“劳动”,才是真正创造价值的事情。而读书都是在浪费时间。

我们要读那么多年的书,目的就是要学更多的技能,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想必现在很多人没见过砍柴的了。通俗的讲,就是花多一点时间磨刀,切菜会省力一点,切得快一点。

                                                  2

                                     学区房的是非功过。

学区房给人的感觉,就是贵的离谱。再说到学区房,就会被喷得满脸口水。三说学区房就会被人扔鸡蛋了。

学区房,住在里面的人,都是实实在在的重视教育的人,那是不是没有住在学区房里就不重视教育?不是,这是包含与被包含,相交与相并的关系。假设住在学区房里面有9家人,这9家人都是重视教育的,而住在学区房以外的9家人,可能有6家重视教育的,有2家不是很重视教育的,还有1家压根就不管教育的。差别不是特别大。

是不是一定要住进学区房才算重视教育,不是,不管住哪里,都可以重视教育,看怎么重视罢了。

孟母3️⃣迁,按现代的说法,孟母最终的做法,就是将家迁到了典型的“学区房”里面。最明显的区别,就是隔壁镇的农村家长,在镇上租一套房,不是特别贵,但对耕田的人家来说,还是非常贵的,然后就在镇里陪读,结果是,一个村一届就有7个学生考上重点,而我们村(自然村)土生土长的,几百年不出一个本科(最近几年有所改观)。

最近流行的一种说法“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我不知道大家都是怎么理解的,给我的感觉就是家要像国家的缩小版一样,要讲规矩(就像讲国法),国又是有千万家组成,家家都讲规矩了,国才能实现法治。

学区房没什么好喷的,那些住进学区房,不管是租的还是买的,都是那些孩子的父母努力的结果。城市有城市的学区房,乡镇有乡镇的学区房,农村有农村的“学区房”(靠近学校的人家有优势)。而真正改变世界的,往往是那些重视教育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

住进学区房,可比看500页的书难多了。

                                                   3

价值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还是稀缺性决定的?

读过马克思经济学的人都知道,事物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通俗的讲,就是不管你生产一个打火机要多久,不论是一个小时还是一天,那是你的事情,不会影响到打火机的价值。而影响打火机价值的,是社会平均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就是全社会的人生产打火机的必要时间,假设全社会的必要时间是0.3小时,那打火机就买0.3小时的钱(假设0.3小时的劳动价值是1元钱),如果你生产一个打火机要1个小时(同样的打火机你生产出来的成本就是3.3元),对不起,你生产的打火机成本就是别人的三倍,你生产打火机就是亏本的。而有个别的人0.1小时就能生产出来一个打火机(3毛钱),那他生产打火机就是有钱赚的。

那为什么又说物以稀为贵呢?稀缺的东西为什么会买的贵?因为资源永远是稀缺,在地球上就不存在什么无限多的。反而重要的,不一定稀缺。比如水,大家都需要,也非常重要,我们每天都要喝水,每天都要用水洗衣做饭,但水相对来说不稀缺,只要用水管引过来,就成了自来水了,源源不断。而黄金,相对是稀缺的,想要它的人很多,能要到它的人很少。所以黄金相对较贵。

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稀缺又有什么关系呢?还是以生产打火机为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0.3小时,普通的非专生产打火机的人,就算给他一天时间,也生产不出一个打火机来,这样的人非常多,而能在0.1个小时生产出一个打火机来的人,相对来说就非常少,这样的人生产打火机就有钱赚,而这样的人才,总是稀缺的。

当有一天,大多数人都能在0.1小时生产一个打火机的时候,以前那个“稀缺”的生产打火机的人,已经就变得不稀缺了。那些能在0.01小时生产出打火机的人才算稀缺了。

那到底是什么决定了事物的价值?我想物理学的能量守恒定律最适合解释事物的价值。其实宇宙的能量是守恒的,只是不同的形态,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就像一块纯煤炭,它固态的时候,能量假设是1000焦耳,将它燃烧,它就变成火苗释放出能量,形态也变成了灰烬和火苗。

用经济学的说法是,凡事等价。假设楼下一间便利店里的一瓶矿泉水买5元,是不是觉得很贵?于是你就跑到大超市里去,那里同样的一瓶矿泉水买2元。你以为赚到了,其实你去大超市买到的矿泉水和楼下买的是一样的。只是楼下的矿泉水5元=大超市的矿泉水2元+你跑到远处去的时间和精力3元(也就是说,你去远处买水所消耗的生命只值3元)。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也可以思考一下,十年前,大专生都是稀缺,五年前,本科生是稀缺,现在,研究生还有点稀缺,再过十年,估计博士生都遍地开花了。

时代的进步,我们必须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当我们读一本(一本好书往往阐述一个理念)很厚的书时,我们会来回重复,进而强化我们的记忆。

如果人生在世,连一本500页的书读没有认真的读完过,谈何努力?

2018年3月19日23时52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没有认真的读完过一本500页的书不叫努力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wki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