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个特别的日子,让人一年难离,一生难忘。除夕,源自先秦时期的习俗。除是去除,夕是夜晚,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夕夜,是岁尾,它与新岁首尾相连,谓之“岁穷月尽、挨年近晚”,是新一岁的前夕。
到了除夕,才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借雪花盈白,大地涌暖之际,人们贴年画,贴春联、福字,燃爆竹,置丰盛的菜肴,团聚一起,开怀畅言,开杯畅饮,享无尽辞旧迎新之乐。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记忆中的除夕,早在数天前就开始忙碌了,打扫房间,蒸大馍,炸“焦叶”,裹“绵糖”。准备鱼肉是免不了的,剁好的鱼块,伴上面浆、蛋糊,在油锅里翻滚成焦黄,淋着油滴子出锅的场景让人从心底痒到舌尖。每每这时,总要捏上一块,在父母扬起手掌的笑骂声里“一溜烟”的跑远。大人在忙,孩童及少年们也没闲着,三五成群,零星的燃起爆竹,扔着“摔炮”,闹着、搡着、逗着梗,寒假的喜悦叠加着过年的欢乐,闹的身心整日“屁颠屁颠”的。
除夕是岁尾,是团圆的日子。无论近在咫尺,亦或远在天涯,回家过年,是每一个炎黄子孙挥之不去的情结。“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唐代高适的这首诗,写尽了独居异乡的游子,除夕之夜思乡思亲的心情。“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乡情亲情,是割不断的绳索,这头是根,那头是随风飘摇的叶片,不论多远,汲取的是源源不断流淌着的根的汁液。叶子黄了又青,落了再生,因为根在。谁人灯里把亲盼?谁人月下还独行?远行的人没了家,永远都在路上了,再无归宿。
除夕是岁尾,是该喜庆的日子。能回家过年是幸,不能回家也无需悲伤。“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日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过了今晚,又是一个春天,春生万物,是生机,是希望。今夜你不在,明朝还有团圆日,都安好,相聚还会远吗?
今又除夕,明还除夕,在或不在,春生之日,远近的你我,当共看一轮日和月,共揽一缕风和光。
除夕中午饭
除夕年夜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