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每次上完课,我都是概念清晰的,可迅速捋出课程的一二三。而这次上完课我就感觉一个混乱,不是导师的课程,是我的头脑与身体感觉间打架了,这次课程很大部分是我的身体学习与体验的,头脑不习惯了。
头两天课程梳理各类家庭的形态,我就常闪现6-7岁离开父母,寄居亲戚家,从一个家到另一个家,每个家庭不同的光线、不同的氛围、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森严,那感觉就在我内里恍惚来去。
后几天课程是冰山,我们直接进入三人组,相互体验原生家庭的角色:在一个家庭,我感受到作为父亲的无力与无奈,对孩子深深的爱,却不能面对孩子表达;在另一个家庭,我作为母亲对父亲的抱怨,由于孩子加入争执,对孩子而升腾起无比愤怒;在还有个家庭,我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与期待,就希望孩子能靠近自己走自己的路,而偏偏得不到理解与回应。就这样的一幕幕的情景,让我无比的悲哀。我看到,当角色不在原有位置时,带来的功能、关系上的扰乱根本是无解的。我在一个个的角色中,切换着、体验着,感受着各个角色的无奈,明明是爱而无法流动,明明是关切却用指责与愤怒表达,人?为何就这么的纠结呢?
回到我原生家庭,常有的几副画面就浮现眼前,6岁离家时,妈妈消失时我的悲痛与绝望;父亲对我严厉时,我的恐惧及对关爱的渴望;妈妈远离时,我对妈妈声声的呼唤。多年来,我就是跟这几副画面在做成长工作,曾有的恐惧、悲伤、绝望已经逐渐转化,然而,当我摆出当前家庭时,我兀然觉察到角色的错位依然还在我家上演。因为我对关爱的渴望,影响到了我的角色呈现,我作为父亲,总在补偿孩子在关爱上的缺失。而这份渴望的根源,不还是我对母亲的那份期待吗?是我在心里还放不下对温暖的渴求。
通过这次的学习,我体会到所谓分离,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我的看来,我是一个非常独立的人,从来没有因为分离与牵连而有困扰。但是,这次家庭呈现的画面,恰好打中了我的软肋,感谢孩子,他们是来检验我们中正与否的天使。
说完自己的收获,再来说说课程。
上这个课程要有个准备,就是要把自己放进去,用术语说就是要准备好运用自己。如果打算只是听听课、记记笔记,估计这个课程会让你失望。但是如果你够信任、够开放,准备好了,那这个课程真实价值千金。之所以用千金一词,那真是因为货真价实。有三个关键词:萨提亚,专业,成长,这三个词在本课程中充分展现。
对萨提亚的四大目标、五大特色一直贯穿在课程中,尤其是对自我价值的聚焦、对体验性各式设置、对系统性的叠加表述。对系统性的叠加表述,绝对是一大创新!有幸亲身体验即可值回票价,在我以前的萨提亚专业学习中,冰山系统与家庭系统是分别学习的,然后,自己去整理彼此之间的关系,体会其中的内在联系。而这一次,导师是将冰山系统的呈现直接对接进原生家庭系统,并通过体验的方式一层层的呈现。冰山里每一个情绪背后的期待都有一个对原生家庭的特定指向,是我对这个环节中最深的收获。
再说专业性,我看到课程直接将学员从小白转化为咨询师,而且使用的是最直接、最自然的方式,就在我们彼此家庭角色的三人组中。我们从家人的角色出发,倾听陪伴给予家人般的回应,而这不恰好就是咨询师所需的的品质吗?小白学员轻松的做到了!不带压力的,成为了咨询师。学员相互进行着雕塑的体验,反馈当事人未察觉的讯息,无形中都成为了治疗师帮助了案主的转化,效果自然而深入。
成长的环节就更加扎实,导师对每位同学都有成竹在胸,课堂间不经意的连接、点醒,在体验环节,让相似者同台呈现精彩纷呈,三个男人的冰山,多个奉献者的压力体验,不光帮助学员成长,更让学员学习彼此关注彼此看见。还有一次,导师将全部三人组都集中起来,对其中的家长进行访谈,这访谈即是专业性的示范、也是对其成长的推动,相当于在每个三人组内助推了一把,促进了整个团体成长动力的流动,如此而形成的即是专业的学习、又是沉浸式的成长的双向学习氛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