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香港交换放弃了李光耀双学位,放弃了实习公司的offer,每月消费多了一倍,回到新加坡要继续吃土。但是这些“或有所得”和“沉没成本”并没有fade away 香港四个月的美好。
为何香港
第一次踏足香港是16年从印度回国转机的过境签。工作有点儿烦躁,下午三点,冬天中环码头,暖洋洋的阳光多少给我了安慰。那时已经收到了新国大的offer,决议启程。
第二次来香港,17年的trek。住上环,很细。特别感谢尚霖和Jimmie 带我去爬了Repulse Bay Mount。那一次行山艰难和山顶远眺,后来在新加坡再也没有找到。虽然麦里芝水库也很美,但是终究是artificial。那次trek还 去了数码港,看到很多start up和不错的创业环境,后来到了海边的科大,Jocky Club大堂望出去,群山和海面上点点白色小帆船深深打动了我。
第三次来香港,今年参加ACAMS conference。在黄埔附近住,算是第一次看到香港人的生活。和新加坡干净到没人性对比,感觉浓浓人情味、烟火气。听到软软的广东话,而不是垮垮的南洋英语,感觉很亲切。
这一次香港至于我,某种意义上是缓冲,逃离,和回归。在新加坡没有好好照顾自己,后来身体和心疲惫到极点。我跟自己说,来香港也是回家。最不济就是给自己放个长假,好好享受这最后一段学生时光。
二元论果然会收获惊喜
来科大上MBA第二年的课,因为和实习、生活有了更多relate,感觉比第一年的必修课有趣很多。在科大的四个月经历了两个term,选了5门课,旁听3门课:
China's Economic Model: Key Insights and the Way Forward
Decision Making i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Fintech and Big Data Financial Analytic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pplied M&A
旁听3门课:
Management Consulting
Macro Economics
Art of War: competition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world
1. China's Economic Model Key Insights and the Way Forward - Prof. Alicia Garcia Herrero 中国经济模型和未来展望
在国大最喜欢的课是Prof Pasha的东南亚经济。但是针对某一个国家,尤其是对中国的经济课不多。珍惜在国外听到更多关于中国的不同声音,是我选择来香港的理由,这门课一点都没有让我失望。Prof Alicia 是我见到的第一位真正意义的宏观经济学家,典型热情骄傲的西班牙人,履历覆盖世界各大经济体 (Bank of Spain / IMF/ BIS/ ECB/HKMA) 。我对title 并不信奉,但她名副其实。
Prof 推荐的两本书 “China’s Economy: what everyone needs to know” 和“China’s new sources of economy growth”是我第一次通读的经济学英文书。教授有时会带着两篇观点完全相左的时事评论,让我们了解-宏观经济问题没有定论,要适应和接受不确定性;但有宏观问题有思维方法,要保持客观和独立思考,因为即使《the Economists》也会犯错。每节课,Prof 安排我们针对一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的topic role play - 分角色去做自己认为正确的决定。最开始我以为这是纯粹的浪费时间,但是后来体会到– you have to know their perspectives and switch your angle to theirs。我扮演过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出台前夕的财政部和IMF,城镇化进程和国企改革背景下的中石油,开放金融市场和利率自由化topic 里的汇丰银行,一带一路topic下和中国银行竞争给马来西亚提供贷款的日本银行。在这个过程中理解了为什么中国rebalance会有新、旧leadership的冲突,理解了为何宽松的货币政策虽是会上瘾的毒品,但还是被开出了药方,理解了为什么我们不断声张的开放姿态却始终不肯被信任,理解了人民币国际化的dilemma和操之过急。总体来说,这是一门我比较欣赏的MBA课,它general,但是客观唯物,它总是open ending 但是运用比较和推演,它很少说“it depends” - 重要的是看清自己和身处的环境。
一句话总结Prof对当今中国经济的观点:相似但不是80年的日本,有更多的腾挪空间。This is not a war for trade deficit, it’s a war between different business models. How China moved ladder in the past 40 years, and that strategy has to be changed. Labour loss from China may not get back to US, but rule of game will no doubt change in the end.
Prof Alicia 本尊2. Macroeconomics - Audit-Prof Milind RAO 宏观经济
Star Prof RAO is THE professor whom deserves all my compliment from heart end
听他的课,首先感到个体的无力(we are all slaves of Macro),然后会改变思维的宽度和时间的维度– 会变得更加客观。
Prof Rao 课上徒手画模型,当场发slides,没有电子版,no phone no laptop。Slide后面会attach他扩版/缩印的报纸或杂志评论。7节课经历了7次高峰体验,每次下课我都有跑去科大图书馆H170书架附近把这个topic的书翻来看。在香港看宏观经济视角很有趣---这里比世界任何地方都更靠近中国,因此更能看清楚中国。这里又比任何地方都不像中国,一定要一直强化它的制度独立。因此,在被拉长的时间里,更显示它的优势和坚持的不易。香港很难,一点点的摇摆都会引来山呼海啸的唱衰。中国也难,但总归过去40年是一个macro successful story。
课上会对比中国、美国、香港、欧盟的不同体系做很多topic 的比较。最深的体会是蒙代尔三角形里的万物有联且相互制约。我想这门课给我的收获,并不是更有信心去判断对错,而是多一点点 know how,明白历史为什么发生,当时缘何作出选择,以及对今天的影响。工作的时候我最想搞清楚的是反洗钱的边界在哪里,为什么会有利用他人结售汇额度的事情发生,为什么就算违规。读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不明白香港为什么死死坚持pegging 制度。这个学期开始之前,我不明白为什么由于中国不开放资本账户,人民币国际化不可能实现,更想不通这几件事如何联系在一起。我想我最近比较大的改变是解绑了思维的束缚。刚到新加坡,指责中国的任何声音我都听不进去,任何与我在国内听到相左的评价都认为是对方的狭隘和抹黑--那其实是我太自负了。
Prof Rao 厉害的地方(除了他的段子- One case a day, keeps Rao away),是他能清楚地讲明白在一个dynamic 的模型里,要理解发生了什么,首先要懂得的必要条件,以及哪些是让人纠结但是次要的factor,可以暂时忽略。这对我这种纠结的人来说很难得,因为很多时候我未必知道自己卡在了哪里,自己去茫茫处research,恐怕要多花几倍的时间。
一句话总结Prof对当今中国经济的观点:China is a macro successful story. This is CHINA MODE. In 40 years of time, who can compete with a macro player? But situation in China today is exactly the one of Asia currency attack 20 years ago – except for a convertible capital account (fixed exchange rate + overvalued currency). It’s very interesting turning point when US raises interest rate, China decreases. Don’t blame the game player, blame the rules of game.
一句话总结Prof对我的启发: change your composition of income – It is not about how much money you make. It’s about the source of your income.
第一节课: no phone no laptop. 然后我就再没有配图了3. Decision Making i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 Prof Deniz Okat 金融机构决策
这门课模型不少,有使用博弈论,VaR,Basel I/II/III,但其实比较 back to basic,应用相对直观。这门课最大的帮助应该是对在金融系统里的人,对其他industry 的同学来说确实会比较枯燥,不容易relate。我最大的收获是理解了银行why and how提高social welfare,科学修正了我对银行“晴天送伞雨天收伞”的狭隘的印象。最有趣的发现是credit banking为什么不charge高到可以clear market的利率,反而能够在最开始afford /用一个较低的利率to acquire customer,然后通过relationship和private information lock up 客户。
这位Prof好像是犹太血统,长相酷似Friends 里的Ross。很可爱,来上课的时候一定是正装领带,但是会跳桌子。他不是English mother tongue,好处是会用well trained,decent又朴实的词。而且当你提问题的时候他会read under your line。这门课设计很用心,从银行存在的意义开始,面临什么风险,如何通过利率设计和monitoring降低风险,讲信贷市场,保险,对冲基金,一直到金融机构的监管。这是为数不多的我会跑去问问题的课。比较可怕的是最后考试闭卷,他说他出的题已经很简单了,但是延长了40分钟还是有人没有做完题。。。
Ross复出4. Fintech and Big Data Financial Analytics – Prof Zheng Rong 金融科技和大数据
这门课的Prof来自中国,高颜运动型男,我们都叫他帅帅。这门课是今年第一年开,所以首先表扬科大的前瞻。Hot topic 我觉得针对MBA扫盲的效果是达到了的。之前是真的 don’t know what you don’t know,现在起码是know some what you don’t know ;)。比较开心的是在这门课给了我incentive 学习Python,可以稍体会programming 的乐趣和强大。最大的收获是,可以非常relate 我在Shopee 实习的那段时间。在Shopee 的日子非常开心(给前公司打call)完全进入一个新的世界的感觉。但必须说不是我的强项,因此很难contribute as much as I wish。这门课给我们免费用IBM Watson,于是我终于体会到了好的产品是简单而美的,回想起来,我基本是把所有不懂技术的产品经理能犯的错,都犯过了…
跑题了。这门课我还是蛮推荐的,而且因为是 ‘Fin’tech,把科技应用场景固定在了金融领域,比较specific(另一门AI的课我就不是很推荐了,太general)。我印象最深的是理解了用Machine Learning 做prediction的思路是purify data set,以最大化entropy/Information gain。对数据,有没有标签其实都可以,重要的是数据量要大,feature capture准确以及有强大的运算力。这门课也有介绍Quant Trading,Blockchain 和Cryptocurrency。Prof Zheng从不渲染tech 是多么高深,但是会让我们appreciate tech的潜力和能够带来的改变--扫盲级别恰到好处。课程里设计chatbot、在quantopia写algo trading 代码,和小组的讨论,对我都是新的体验,很有收获。在此结识的超哥和莉姐也是两位让我在香港感觉到非常非常亲切的人。
5. Management Consulting -Audit 和 Applied M&A -- Prof Doran Chris 管理咨询 和 并购
Prof Doran is star prof as well. He is very western academic style, both courses involve a lot case study. 我应该是班里1/5把他两门课都上了的人,比较起来,我更喜欢M&A。
M&A:虽然在上课的过程中感觉有些飘,内容太多了,但是当最后做final presentation 把deal 和他讲的内容全部串联在一起的时候,是可以体会这门课以及M&A本身的美的。M&A是一个holistic的过程,整个职业生涯可能都不会有一次机会真的去做,但是真的希望像Prof 说的,如果有一天,有机会involve 到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不管是strategic plan,due diligence 还是post-merger integration,可以比较有信心的step out。这门课从小组、同班同学身上学到的和从Prof 学到的一样多。我不会做valuation,所以非常非常感谢组里的小伙伴们不弃。课上的deal 经典但不过时,涉及IT,media,retail,financial 各种行业,比较新的case 像是Amazon- Wholefood。Final presentation要求是一年以内亚洲的deal。总体来说是我觉得MBA里比较值得的一门课。
Consulting :Prof 来自麦肯锡,课上是有提供诸多方法,但是因为我不做这行,不确定这些方法够不够不practical (RCA/profit tree /issue tree/hypothesis tree)。可以确定的是consulting真不是一份容易做好的职业。我比较喜欢的是后半段Prof 提到“the fifth discipline” 里的system thinking和feedback loop,他提到的延迟反馈也是我比较能够relate 到生活的部分。虽然我没有get 到consulting 的美,但是从此我读case 一定会做笔记,因为time is a valuable asset, don’t do same work twice。此外,和这位prof一起spend 4 个月的时间,他的许多只言片语还是很有醍醐灌顶的作用。
For every complex problem there is an answer that is clear, simple and wrong…
Be careful with firefighter mentality (but people are used to, kind of culture thing)
RCA - Situation is always link with solution, not for situation sake only
一句话:推荐M&A更多一点 + 同学们都很棒
6.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人工智能
不十分推荐。是5位Engineering Dept的老师联合lecture,也是第一年开这门课。Engineering Prof没有Prof Zheng 那么理解MBA学生的需求,涵盖太多行业的应用介绍有些没有重点,要是换成针对一家tech 公司深挖他的cutting edge, 我觉得可能收获更大。
比较惊喜的竟然是最后一个topic ethic issue。听起来水水的,但是又一次把我领到一个划不清边界的很不舒服的地方。有些问题从来没有思考过– 比如 if robot collects experience, is it ok to turn it off and thus kill all the experience …?
一句话:值得旁听to broaden horizon. 如果take了Fintech,没有更多的value add
7. Art of War - Competition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world– Audit 孙子兵法
这是我到香港第二天上的课,我是觉得很幸运来旁听。回想那个给一屋子歪果人讲“道可道,非常道”(The Dao that can be described is not the real Dao any more),一屋子人似懂非懂,还都跟着点头的画面,就挺想笑。当课上一个同学用中文脱口而出“十年苦撑不及一时顿悟”-- 觉得这趟香港来的太赚了。香港对传统文化的保留,好过世界任何地方,更胜国内。
来上这门课完全是因为 英明神武同学 郑重推荐读孙子兵法 – 兵者大也,不可不察,重点不是如何战而是如何不战--- 疗效收到了,谢谢你!
MBA要不要交换
我来香港首先是因为在这个阶段还想focus 在亚洲,想上关于中国经济的specific 的课,其次是当时有internship offer。就我的体验来说是要交换的(特别明确要迅速开始工作或已有机会的另算)。首先亚洲的MBA确实没有欧美的认同度高,如果有机会去欧美交换> 去亚洲交换 > 不去交换。交换到对方学校是第二年,和parttime 同学的接触更多,他们对当地的了解、time management更好,课上的participation 更高,也更inclusive,有规划。另外,工作机会理论上来说是有的。即便不能留下,多一点对当地的了解,学习当地的语言,参与当地的活动,多一个客观分析选择的机会,都是只有去交换才能收获的体验。既然afford 了一段时间回归学生,那就好好利用这段时间拓宽边界吧。
在港科大学习的收获大约是这些吧。现在想起来,算蛮有收获。广东话識聽咗,講少少。香港,没有浪费好时光。
其实学习之外也有浪啦。明天Presentation結束就开启圣诞季游客模式~附几张图做结尾吧。
Repulse Bay 第二次 和科大的亚沙小伙伴们行山 Genin的叮叮Party NUS Hong Kong Chapter Lucky HK Lucky You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