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的以前和老师聊天时,老师跟我们讲了一件这样的事情,5月份他带着几位研究生到小学见习,学校把他们分到了12班。
当老师带着研究生走到教室门口时班里有位同学跳起来问道:老师,你们怎么来我们班呀,我们可是12班呀。接着其他学生也七嘴八舌的说:是呀是呀,我们可是全校最差的班级。
图片来自网络经过了解才知道学校按学生成绩把学生进行分班,1到60名为1班,61到70名为2班,以此类推他们便被分到了12班。老师问我们看到这种情况有什么看法。
说实话当听到“我们可是全校最差的班级”这一句话时,是心痛,他们还那么小,发展的空间还那么大,可塑性还那么强,却因为学校的一个分班制度把自己定义为了最差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罗森塔尔效应”,就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到一所学校进行一项实验,他从1到6年级各选了3个班,对这些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告诉老师,这些名单上的孩子都是比同龄孩子要优秀的,8个月后罗森塔尔对那些名单上的孩子进行复试,结果出现了奇迹般的效果:凡是那些名单上的孩子个个成绩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与别人打交道。
后来罗森塔尔说,那些名单上面的孩子只是他随便挑出来的,这些孩子并无具有任何突出的地方。
但是为什么结果却如此惊人的让名单上的每个普通孩子都变得越来越优秀了呢?
这是因为老师对名单上的孩子抱有较高的期望,而且有意无意的通过态度,表情,体谅和给予更多的提问,辅导,赞许等方式,将隐含的期望传递给了这些学生,学生则给老师积极的反馈,而这些反馈又激起了老师更大的教育热情,维持期原有的期望,并对这些学生给予更多关照,如此良性循环,以致这些学生的智力、学业成绩以及社会行为都朝着老师期望的方向靠拢,这些学生便越来越优秀了。
简单点说就是你认为孩子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便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同样当一个学校给孩子贴上的标签是差生时,孩子也会慢慢的朝着这个方向去发展,孩子接受到的是老师认为自己是差生,是不好的孩子的暗示,他们会觉得反正成绩不好老师也不会喜欢自己,便也会表现出不喜欢这个老师心理,上课不认真,而老师看到乱糟糟的课堂纪律,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对这些孩子的印象便更差,如此恶行循环,老师更加对这群孩子失去了相信,孩子们也开始对学习失去兴趣,有的开始思考怎么逃学,他们开始怀疑自己的更方面的能力,面对挑战时第一反应就是“我不行”,很多时候他们会连尝试的勇气都没有。
成人对孩子的期望给到孩子的暗示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
图片来自网络
学校对这些孩子的看法以及他们自己对自己的定义如果长期以往只怕是会毁了一批未来之才。
不知道学校为什么以这种方式对孩子进行分班,每个孩子各有千秋,或多或少都有着自己的闪光点,怎么就粗暴的凭借一项成绩就把学生分出了好与坏,给学生定了位,我们提倡的赏识教育难道就是这样的吗?
图片来自网络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爱迪生的一个故事,他小时候因为成绩不好又爱问一些奇怪的问题,他只上了几个月的学就被学校退学了,
事实证明爱迪生小时候成绩不好并没有影响她成为一名伟大的发明家。
其实爱迪生是幸运的,因为她有一个懂教育的母亲,爱迪生被学校退学时,她的母亲告诉他退学的原因是“因为你是一个天才,学校对于你来说太小了,没有好老师可以教好你,学校要你自己回家学习。”
图片来自网络母亲的这一句话为爱迪生成为发明家奠定了很重要的基础。
如果爱迪生的母亲不懂教育直接把学校的信告诉爱迪生说“你是精神有缺陷的孩子,我们决定不让你继续就读,你被正式退学了。”我们现在可能也就不能享受他给我带来的这些便利了。
学校以成绩定位孩子好坏的这一做法使我们失去了多少位未来的“爱迪生”呢?我们不得而知。
但我们深知一句正面鼓励鼓励的话能够改变孩子的一生,而一个消极的暗示也能无形中摧毁一个孩子。
在还不能改变学校的这种管理制度时,如果孩子就读的学校也有这种分班制,唯一的心愿便是希望这些孩子都能有个像爱迪生一样的母亲。
每个孩子都是我们未来的希望,他们的好坏不能用成绩来评判,克强总理为什么号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呢,从另一个方面也可以看出任何人都是有他的闪光点和价值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