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犯因性学校教育
a师生关系不融洽
在这样的学校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充满不信任、冲突和敌意,学生对教师缺乏感情认同和真正的尊重,以及老师在学生中没有威信,教师的教育活动,在学生中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教师对学生没有适当的影响力。
b同学关系紧张
学生之间的关系不融洽,存在较多的打架斗殴、相互告密、嫉妒敌视、欺凌弱小等现象,学生中流言蜚语层出不穷,相互攻击、拆台的事情经常发生。
c教师素质低劣
教室是学生的表率,在许多方面都应当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但是,在风气不良的学校中,一些教师的素质比较低劣,严重影响了教师整体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比如:
@业务能力差
@道德品质差
@教学态度差
e学习风气差
学习风气差突出地表现为教师和学生都不重视学习问题。教师不认真教课,学生不认真学习,以致学生的学习动机弱,学习成绩差,在考试中普遍存在作弊等现象。
f纪律状况差
学生中迟到、早退、旷课、打架斗殴、拉帮结派、耍流氓与进行破坏行为等发生率高。而学校对不遵守纪律的学生的处理也简单粗暴,动辄使用体罚等手段。结果在学校中缺乏必要的学习秩序和环境。
g流失学生多
在风气不良的学校中,动辄采用劝退、开除等方式对待有行为问题的学生,或者对自动离校学生不进行必要的劝阻、劝返和帮助活动,导致这些学校的不少学生在未完成学业的情况下,离开学校或者辍学,使学校失去作为社会控制机构的积极作用,导致流失学生不仅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不顺利,而且有可能是他们在社会上游荡和进行不良交往。
h违法犯罪多
学生之间普遍存在校园欺凌现象,以及学生对老师的攻击行为和学生进行的其他违法犯罪行为等
073社区环境
a不良社区文化
社区中存在的崇尚暴力、赌博、色情等内容的不良社区文化,会对社区居民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b低素质邻里成员
如果邻里成员文化水平不高,经济收入低、经常打架斗殴或者进行其他违法犯罪行为,这些特征会给社区中的成员树立消极的社会榜样,使他们在目睹这些成员态度、行为等过程中有可能进行模仿、认同等学习活动,从而会形成犯罪心理。(青少年缺乏判断能力)
c社区组织涣散
如果社区中合法的组织缺乏组织能力,不能组织引导居民进行建设性的活动,不能对社区的不良现象进行有效管控,就会使社区中的社会风气发生消极变化,甚至歪风盛行,不仅降低社区环境的质量,而且也使社区居民的心理发生消极变化。
d存在与犯罪密切相关的业态
如果社区及其周围存在废品收购站站、酒吧、网吧等于犯罪密切相关的业态,不仅会频繁发生销赃、斗殴、卖淫等违法犯罪行为,而且会使社区居民受到这些现象的不良影响,学会犯罪行为的方式,萌发进行犯罪行为的动机。在少数地区,甚至盛行犯罪行为,大量居民直接参与犯罪活动,在当地形成鼓励进行犯罪行为的亚文化,不以犯罪为耻,而以犯罪为荣,犯罪活动变成了谋生致富的捷径。在这种氛围下,居民很容易被劝导、引诱、裹挟参加犯罪活动。(比如,电信诈骗之乡,2016年8月19日,山东省临沂市高考录取新生徐玉玉案。)
e社区环境差
这突出地表现为居民住房简陋,社区公共场所建设不足,缺乏娱乐休闲设施,废旧建筑多,照明条件差,社区环境脏乱差,居民的疾病率和未成年人死亡率等都较高。这些环境特征会极大地影响社区居民的自我概念和自信心、自尊感,很有可能使他们对生活前景、未来发展的产生消极看法,容易产生沮丧、绝望等情绪。这些心里很有可能转变为犯罪动机,犯因性、感性等犯罪心理。
074犯因性交往因素(不良交往)
不良交往的反应性作用主要表现为:
a助长不良交往
个人开始不良交往之后,往往会使个人更多的寻找与其类似的人进行交往,从而促使其进行更进一步的不良交往。
b形成犯罪心理
人们通过与其他进行违法犯罪行为的人交往,消除内心对进行犯罪行为的道德抑制,学会对犯罪行为采取中立的或者功利主义的态度,甚至形成赞同进行犯罪行为的态度、价值观,这会消除对犯罪行为的抗拒心理和不赞同态度,有可能导致犯罪动机的产生。
c学会犯罪技能
在与犯罪交往中学会一系列进行犯罪行为的技能,包括如何选择犯罪对象和目标,如何实施犯罪行为,如何对付被害人的反抗,如何消除犯罪的痕迹,如何在犯罪后进行销赃等。
d鼓励犯罪行为
与犯罪人的交往以及与犯罪亚文化的接触,不仅使个人在犯罪过程中获得犯罪朋友的心理支持,下决心开始和继续实施犯罪行为,而且也能够得到犯罪朋友的行动帮助,顺利进行犯罪行为。
e维持犯罪生涯
个人结交的犯罪朋友不仅鼓励帮助个人实施某一次犯罪行为,而且还会通过物质奖赏、精神鼓励甚至强制与胁迫等手段,促使个人将犯罪行为继续进行下去,使个人将犯罪行为变成生活的组成部分,形成犯罪生涯,个人也就变成了习惯性犯罪人。
074犯因性传媒因素
大众传播媒介以影响公众的心理态度,引导公众的行为取向为职能,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作用。
研究表明,电视中或网络游戏的暴力对观众至少产生四种效果。
a教给攻击行为的方式
b改变对攻击行为的内在遏制
c使人们对暴力失去敏感性而变得习以为常起来(脱敏)
d向人们提供了一种充满暴力的现实生活形象,使人们以为在现实生活中就充满了暴力
075犯因性经济因素
a贫穷包括两类情况:绝对贫穷、相对贫穷
@绝对贫穷,这是指衣食住行等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的状况。
@相对贫穷,这是指虽然能够满足基本的衣食住行需要,但是却无法满足在当地条件下被认为是最基本的其他生活需要的状态。处于相对贫穷状态的人往往不能完全地参与社会生活,享受同等的待遇与权利。这也可以解释为社会排斥。社会排斥是指穷人不能充分、平等的行使政治、教育、民事等方面的权利和获得这些方面的机会的现象。
b现代社会中,经济不平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收入不平等
@职业不平等,一部分人从事社会地位较高的专业性工作,而另一部分人从事社会地位较低的体力劳动。一部分人的职业具有很高的稳定性,而另一部分人随时都有失业的危险,或者已经处于失业状态。一部分人的职业收入增加的很快,而另一部分人的职业收入增长的很慢,甚至出现职业收入不随着时间的流失增加或者产生负增长的现象。
@生活条件不平等,一部分人的生活条件舒适,有豪华的住宅和昂贵的交通工具等财产用品,而另一部分人的生活条件较差,没有自己的住宅(或者条件很差的住宅),也没有均值水平的交通工具等。
@子女生活方面的不平等,一部分人有很强的经济能力,除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之外,还能够使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过舒适的生活。而一部分人的经济能力有限,不能完全满足自己的需要,也不能使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过着舒适的生活。(医疗、教育、养老、维权……)
因此这就给一部分人造就了相对剥夺感
剥夺一词可以分为两种含义:
一是绝对剥夺,这是限制和取消个人生存与发展所需要条件的客观状态。
相对剥夺,这是个人认为自己比别人差的主观感受。相对剥夺是个人体验到的一种情绪状态,又称为相对剥夺感。但个人与周围的其他人进行比较之后,发现自己的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养老等情况比别人差时,就会产生相对剥夺感。当发现自己与周围人的条件和努力很接近,但各方面的条件差别却很明显,是相对剥夺感的强度就会增加,个人就会体验到强烈的相对剥夺感。相对剥夺感会使个人产生不公平感和不满意感。而这些消极的心理体验会进一步引起愤怒、怨恨、攻击性、敌意等心理现象,最终导致暴力行为和多种犯罪行为。
076犯因性执法因素
077犯因性物质影响
078犯因性自然环境因素
a高温(人体温度要求,核心温度保持在37摄氏度左右,核心温度高于45摄氏度或者低于25摄氏度人就会死亡)。高温会导致应激激素,主要是肾上腺素和睾酮分泌增多。以便使人体对高温做出反应,而因激激素与攻击行为有密切关系。高温引起的身体不适反应,使个人变得紧张、急躁、敏感、易怒、冲动、充满攻击性。
079犯因性制度因素
0710犯因性宗教因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