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八月哥
▼
以下共计1885个字
刚好最近在酝酿写一篇关于在线教育的文,今天就看到直说传媒写的一篇新闻,提到北京一小学老师在开学第一天就让同学下载一款在线作业的APP,用于布置作业。
而恰恰在一天前,教育部等八部门刚刚印发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要求“教学和布置作业不依赖电子产品,使用电子产品开展教学时长原则上不超过教学总时长的30%,原则上采用纸质作业。”
这样的做法显然成功的将政策停留在了”原则“上,简直是完美继承和发扬了我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光荣传统。
◆作业盒子是什么?
公开资料显示,作业盒子是一家专注K12互联网教育领域的公司。通过接管作业场景,作业盒子希望连接老师与学生,记录、生成学生的学习知识图谱。作业盒子致力成为学生个性化学习精准对接各类学习、辅导资源的综合平台。
在学生端,作业盒子的方式是解决提交作业,客观题直接填答案,主观题则通过拍照上传,减轻书包负担又彻底杜绝“忘带作业本” 现象。
在老师端,作业盒子首先改善的是老师的作业体验:移动办公,把老师从办公室和办公时间中解放出来;减轻批改量,选择题自动批改;海量题库资源,降低挑选题目成本;师生通讯,随时随地的沟通交流。
由此可见,作业盒子不仅给学生带来了方便,而且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不过,家长们是否买作业盒子的帐呢?
◆ 离不开屏幕的孩子
众所周知,00后的孩子被称作互联网的“原住民”,其对移动智能终端产品的依赖可谓与生俱来。随着类似“作业盒子”等电子学习产品的增加,老师的工作任务固然得到减轻,但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与电子产品的亲密度却进一步增强。
特别是,很多作业通过电子终端完成,直接导致孩子书写质量下降、书写速度降低等问题。
更为灾难的是,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长远远超过政策规定的30%,而且会越来越多的作业在线上完成,一方面是互联网教育的兴起,除了公办体系的作业,孩子还会选报其他的在线教育课程,比如英语补习,外教一对一等,甚至连“钢琴陪练”都可以在线上完成了。
孩子们将越来越离不开屏幕。
◆在线教育APP的商业模式
事实上,作业盒子等电子作业产品有着“隐秘”的商业模式,即通过在线作业掌握学生的学习信息,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在线进行校外培训辅导。不难看出,电子作业产品正是“羊毛出现X身上”,通过“免费”的作业,形成在线校外培训辅导的“入口”。
这也是在线教育的普遍打法,和公立体系结合,无疑是一种捷径。相比沪江等传统在线教育平台苦苦开拓市场的艰辛,直接进校可以让产品直接触达用户,实现产品和用户零距离。当然,这里面也有很大的政策风险,比如如果把“原则上采用纸质作业”改为“必须采用纸质作业”,那么直接就out了。
当然这个可能性也几乎为0。就像国家提倡多年的减负,不要盲目参加课外培训、跟风报班等,这些都只能沦为“素质教育”大旗下的一句“口号”。
对于学生作业情况的了解,恰恰把握学生家长的“痛点”,形成校外辅导的“刚需”。也因此,在线教育APP能够顺应需求进入课堂,走近千家万户了。
◆在线作业答题APP百家争鸣
以上只是部分app
调查显示,目前在线作业或者答题的APP有上百家,竞争激烈程度令人咋舌,而用户基数较大的几家分别为:一起作业、作业盒子、狸米学习等。
以下是几家在线作业APP的公开资料:
一起作业:
2011年10月正式上线的一起作业,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先行者,一起作业以英语口语作业为切入点进入公立学校,开行业之先河。一起作业拥有老师137万、学生2705万、家长1105万,覆盖了全国32个省(直辖市)、358个城市、8万余所小学。
作业盒子:
作业盒子成立于2014年,其产品作业盒子和速算盒子于2015年3月正式上线。作业盒子用户达到150 万,速算盒子师生用户则达到750万,两款产品的日均用户活跃人数总数为90万,覆盖全国32个省市区、400多座城市、25000多所小学。
狸米学习:
成立于2014年的狸米学习,扛着教育部数学教育技术应用与创新研究中心的大旗,只专注于小学数学,支持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等几大主流教材。目前已经在全国2000多所小学应用,近100万小学生和5万名教师活跃在平台上。
▲
总结
看来,在线教育经过六年发展,不仅热度空前,而且品类丰富,仅仅是”在线作业“这一品类拥入了如此多的竞争者,而中国教育市场的分散也让他们在各自的区域和谐发展,目前来看,走“校企结合“的道路是较为“省力”打法,毕竟与主流的公办体系结合,才能保证用户的源源不断,而未来究竟哪家能够胜出,天知晓。
本文转自:直说传媒,有改动。
原题:《教育部规定停留“原则上”,开学第一天老师要求下载“作业盒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