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翻到《四愁诗》,都是忍不住流连忘返。在古代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总是有很多很多的作品,让人深陷其中,回味无穷,久久不能自拔。《四愁诗》就是这样的一首。
我喜欢《四愁诗》的最大的原因,就是这首诗内容看似浅显,实则寄托政治理想。语言清新绮丽,形式重章叠句,意境缠绵悱恻,情感跌宕起伏。另外,在对后世七言诗的影响上,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内容上,浅显的一面是,表达了对美人报答和追求不得的怅惘。美人赠我“金错刀”“琴琅玕”“貂襜褕”“锦绣段”,我欲报之“英琼瑶”双玉盘“”“明月珠”“青玉案”。这么多精致华美的礼物,表现出美人和我之间的真挚的深情厚谊。奈何“梁父山”艰险,“湘水”深不可测,“陇阪山”又阻塞,雁门吹雪纷纷。如此再美好的深情相报,也无法传达,让人不禁“逍遥”“踟蹰”“惆怅”和“赠叹”!这样清丽缠绵的语言,乍一看,真似一篇哀婉的情诗。
但事实上,太山古之帝王封禅的地方。其余的桂林,汉阳,雁门,都是当时少数民族集聚并不宁静太平的地方。作者以对美人的向往,表达对君王的忠心,对平叛边陲的雄心壮志。那些艰难曲折,是对小人阻碍的讽喻。男子以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为己任,显示出高远抱负和胸襟。
诗歌上承骚体诗比兴之手法,下开七言诗之先河。
全诗既有骚体诗的比兴,也有一唱三叹,重章叠句的回环往复之美。诗经中的《蒹葭》《伐檀》等名篇,在此篇中都有遥相呼应的感觉。而东西南北的铺陈,和北朝民歌《木兰诗》也有其影子。李白的“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的诗句,和这首诗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此诗对七言诗的开启影响,更是功不可没。全诗都用七言句,是夹杂其他句式的诗歌无法相比的。写下此诗的作者,无论如何想不到,后世七言诗,将成为一代之辉煌鼎盛之作。
每每我为“四愁诗”倾倒之际,总是在想,那个作者张衡,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在历史书中,他最值得大书特书的功绩,是他在天文学方面。
百度上如此介绍张衡。张衡(78-139),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石桥镇)人,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制图学家、文学家、学者,在汉朝官至尚书,为我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曾将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
这明明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理科生,影响后世几千年,居然还能又文学史上,拥有如此重要的地位。
那么多“家”的称号里,有一个是文学家。这个文学家的张衡,流传下来的诗就三首。其中以《四愁诗》成就最高。
我们能不能这样说,张衡就是凭借一首无比美丽的《四愁诗》,成为了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恒星。
这还是一个怎样的张衡啊!历史书上,都是一个枯瘦干瘪,一把胡须的老头形象,可我总是在想,这个枯瘦的老头,是不是有青春年少,风华正茂的时候?他有专注凝神于宇宙苍穹的视野,亦有爱国爱民的胸怀和境界。他有在枯燥的数学中跋涉的坚忍,亦有在文学方面真挚的抒怀。这样的人物,绝不是一个单调的乏味的科学家,一定是有家国情怀的热血男儿。
我曾经很天真的以为,一个人,专注在一个领域有所成,必然荒废于其他。比如现代某数学家,语文考试不及格。比如现代某文学家,从小对数学不感兴趣。类似的例子,可以举出很多。
可是往往又有一些人,不断的颠覆着我的认知。爱因斯坦的小提琴,拉的非常好。苏轼在诗词书画文章不同领域取得巨大的成就。而当代一些众所周知的伟人,既能带兵打仗,又有大量的作品传世。该是多么让人敬仰。真不知道这些人,到底有多少精力和才华。可以这样稍微用点力,就可以改写历史,或者在史书上,刻上光辉的一道儿痕迹,从而流芳千古!
读《四愁诗》我常常问自己,是不是上学时期,觉得语文读的分数高,数学就可以不努力了?是不是现在工作能应付,就可以不谈自身的学习与发展了。是不是上过稿,就可以觉得自己很可以得瑟得瑟了。说真的,这些小小的小事,常常使我自己,觉得自己有那么一点了不起。虽然嘴上并没有说过,但心里确实曾有过那么一点点小骄傲。如今羞愧如我,可以无事望望天,望望天空中繁星闪烁。张衡就是天空中一颗最亮的恒星,我仰望星空的时候,能不能穿越千年,向他表示一下我的真切思慕和无比的敬仰。
再读《四愁诗》,我依然感慨良多,沉浸其中,反复吟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