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第22个音频的时候,就有一种想要动笔写文章的冲动。冲动的来源,是因为这个话题与我周四选修课上看的一部电影《十二怒汉》的内容,有莫大的关联。周四看完电影时我就很想写一篇观后感,可惜后面忙着赶作业没有动笔。等到周五晚上终于有空,坐到电脑面前时,却发现心情已经和电影刚看完时完全不一样了。今天在灯下听着音频,突然又勾起了我一些感慨。
《十二怒汉》讲的是在美国的陪审团制度下,一个少年杀父案的结局判定问题。案件的本身存在证据不清的地方,但是却有两名证人指证少年杀人。在已经经历庭审举证和抗辩之后,案件最终被交到12位陪审员的手中。十二个人都得出一致的结论案子才算完结,否则案子会被判定为悬案,移交下一届陪审团。 影片的一开始,就是激愤的陪审员们在刚结束听审后进行投票,决定少年是否有罪。投票的结局是有罪对无罪——11:1。这是一个很具有戏剧性的比分,但是从这里故事就开始了。影片里涉及的阶级歧视和偏见问题暂且不谈,就谈谈这个大比分中的那一分的问题吧。
比分出来的时候,以为很快就能结束其他陪审员都十分惊讶。他们问这个投了反对票的陪审员,你为什么觉得他无罪?他答,我不知道,我不知道他是否有罪,我只是觉得当那条生命的决定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时,自己要谨慎一些。 这种要谨慎对待别人生命的态度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源于我们是一个人吗?是因为我们有良心吗?是因为同情这个可怜的男孩子吗?我想都是有的。
我看到音频的题目写着“人类神圣的同情心”的时候突然给我一种距离遥远的感觉。可是,同情心本来不是应该就发乎本性的吗?难道不是从来都根植于我们的的血液中吗? 同情,建立在换位思考的前提下。我们看到别人摔倒时似乎感觉自己也很疼痛,是因为我们假设了“如果摔倒的那个人是自己”会有什么样的感觉;我们看见电视中拿竹签扎手指时,自己的心也快揪住了的原因是我们将自己也代入到那个受刑的角色中,联想到自己被针扎一下就疼得不得了的感受,我们似乎在那一瞬也感受到了痛苦。那个唯一的陪审员,在大比分压制的情况下仍旧投出了自己的那一票,原因大约也逃不过他在投票前想到,如果自己是那个少年,自己大约是不愿意被一场不到十分钟的投票决定命运的吧。
同情不是什么神圣的东西,同情心的可贵在于我们越来越容易把自己放在中心的位置,而越来越不考虑“别人”会怎么想,别人的处境是好是坏了。
这部电影里,第一场投票的结果中,有一半的人是因为要发泄自己对于男孩弑父行为的不满,还有几个没有明确态度的投赞成票的是因为要去看球赛,要处理公司的生意等等。而这些行为的背后大多是以自己的感受为中心。
我曾见过两前一后的三个人同行的情景,前面的两个人鼓着劲大步地往公交车赶着,后面被落下的一个缓缓地走着,前面的两个不停地加快着步子,催后面的那个走快点,却没有一个人看见后面落下的那个伙伴流着血的脚后跟。我也曾见过从公交车前挤上来的人,高声呼喊着让中间的人都往后走,半天没见动静,后来发现是因为中间有个阿姨带着大件行李,于是就开始喊她挪开行李,阿姨没动,人群里就传来一阵骂人的声音。殊不知后面实在是已经到了挪不开脚的光景了。
有些话说出口就再也收不回了,即使道歉也没办法弥补当事人听见那些话时的心情了。而我们大多数时候,习惯去责备,逞口舌之快而不去问为什么。 我觉得同情是个具有普适性的东西,小到做饭前询问别人要吃什么,大到同情别人的生命,同情别人的遭遇。不论是哪一种,都要知道我们需要换位思考,才有可能取得所谓的同感。但是就像之前我写的一篇文章里说的那样,换位思考也是难的,所以大约同情心的可贵也在于此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