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5月12日《大乘经庄严论》75课听课笔记

5月12日《大乘经庄严论》75课听课笔记

作者: 塔秋旺姆 | 来源:发表于2017-05-12 22:05 被阅读0次
5月12日《大乘经庄严论》75课听课笔记

1、一些宗教里面的四无量心和我们有相同之处 比如“同情心 、换位思考 ”。但是佛法里分的非常清楚 大、小乘中分别都有详细定义  实际上名词相同 不一定内容、法相相同;佛教徒要有定解;

2、会修空性修空性 不会修空性修慈心

3、如果生起悲心 所有人行为都很正常 业力不同

4、不同的草药都是有用的 不同的众生也是有优点的

5、特别复杂的环境中有没有改变 有没有放弃 ?(说心态)关系最不好的人是谁 愿不愿意一起住一个月 如果一个月都不行 怎么能度化众生?关系最不好的人出现在你的面前 你用什么样的心态对待;

6、圣天论师圆寂的公案:圣天论师弘扬佛法时 有一个国家 国王不怎么信佛 圣天论师善巧方便见到国王时 说自己最厉害的是辩论 以头为赌注 说最厉害是佛陀 最了不起的是佛法 最厉害的是僧人 后面辩论赢了 圣天论师没有要头 只是要头发(出家)。

7、凡夫会突然生嗔恨心 大家不要有害心 一直以来上师对害他的人 都没有生害心 老人家说自认为修的不错(上师的谦虚措辞)

所涉教证:

若能于众生 昼夜常修慈

因是得常乐 以不恼他故

《涅槃经》

那由他亿刹 所有诸供具

悉供一切佛 不及慈一分

《月灯三昧经》

世间诸众生 多苦常逼切

《学集论》

不愿人获利 岂愿彼证觉

《入行论》

圣人常善救人 而无弃人

《宗镜录》

补充:

圣天论师一生中和不少外道辩论,晚年也不放弃口诛笔伐。有个年轻的婆罗门外道,见师父被折服,心里很不服气,他发誓道:“你圣天以口胜我师,我要以刀胜你!”他一直暗暗跟踪,找机会行刺圣天论师,但因圣天论师弟子众多,无从下手。一日,终于被他得到了机会,他看见圣天论师在大树下坐禅,愤怒地说:“圣天,过去你以利口战胜我师,而今我要以快刀劈开你腹,看看谁厉害!”说罢举刀就砍。圣天论师中刀后没有马上死,他心无怨恨,反而怜悯那年轻人的鲁莽。他诚恳地说:“学术上的争论哪有用刀剑来代替的?你毁了我的肉体,毁坏不了佛法。你是被无明烈火燃烧得神智昏迷了,我原谅你的愚昧无知,快逃到山上去吧,暂时不要下来。我的弟子们快要回来了,有不少人还没有获得法忍,他们必不饶你。”那年轻人一听,愣住了!圣天接着说:“你的所作所为,是没有受过佛法教化,为愚痴所欺、狂心所惑,我不会计较,快逃命去吧!”年轻人见圣天论师竟如此宽恕他,怎忍再砍第二刀,反而跪下来忏悔认罪。圣天论师催他快走,他只得逃上山去了。不一会儿,弟子们回来见到圣天论师倒在血泊之中,大吃一惊。没有证到法忍的,果然怒火中烧,要追赶凶手报仇。此刻圣天论师尚未气绝,他竭力用微弱之声劝阻道:“行刺者早已远去,原谅他吧,他是被妄心愚见所驱使。我已到暮年,终有一死,怨怨相报,必无了期。佛法讲的是无我、能忍,我要你们宽恕他!”说完就瞑目而圆寂了,面无一点憎恨之色。

所讲内容:

第十八 供养依师无量心品

己三(四无量心)分二:一、解说四无量;二、别说悲无量心。

庚一(解说四无量)分六:一、本体;二、所缘;三、分类;四、果;、五、违品;六、功德。

辛一、本体:

坚稳梵断违,

具无分别慧,

趋入三所缘,

成熟诸有情。

菩萨的四无量具足四种法相:坚稳菩萨相续中的慈悲喜舍四梵住依次断除了慈心等各自的违品害心、损恼、不喜、贪嗔使心不平;具足无分别智慧的助伴;趋入众生、法及无缘三所缘;作用是不舍众生并成熟众生。具体来说,

1、以慈心断除害心愿值遇安乐。

2、不缘修慈心者、对境众生、所修慈心这三轮。

3、趋入三种所缘。

4、凡夫与外道的慈心是认为我与众生有而缘众生,声闻、缘觉的慈心虽然无有任何所谓的我与众生,但缘于五蕴众多无常苦自性的多法而生慈心。入地菩萨与佛陀的慈心胜义中既不缘众生也不缘法,证悟自性是空性但感受迷乱自现如幻痛苦的众生本体也是空性而于无缘中饶益无量有情。仅缘众生的四无量,凡夫、外道、声闻、缘觉、菩萨、佛陀共有。缘于法的慈心等,凡夫、外道、声闻、缘觉、菩萨、佛陀共有,无缘慈心等,是菩萨、佛陀不共,这是《瑜伽师地论》中解释的。《圣无尽慧经》中云:“初发心菩萨之慈心缘众生,未现量证悟二无我故;一地至七地间入行菩萨缘法之慈心,现量缘清净法界故;八地以上获得无生法忍,慈心无缘,不分别中无勤作而生慈心故。

辛二、所缘:

坚稳缘求乐,

苦逼具乐者,

具惑彼等法,

悟入彼真如。

坚稳菩萨的慈心等四无量的所缘,慈心是缘于求乐的众生而希望他们值遇安乐;悲心缘于痛苦所逼的众生而希望他们离苦;喜心缘于具安乐的众生而希望他们不离安乐;舍心缘于遇到乐受、值遇亲人等生贪心、遇到苦受与怨敌等起嗔心的具烦恼众生希望他们不生贪嗔无有贪嗔处于等舍。这一切都是说明缘于某某有情类。缘法的慈心,缘于阐示四无量的佛法真实大乘经藏而想到那些所缘境仅是行法的法相。能缘的慈心缘于所缘境四种众生与大乘法而悟入其以所取能取而空的真如。

彼义真如故,得寂清净故,

二业灭惑故,乃无缘慈心。

无缘慈心等四无量意义的分类,

1、由缘于众生与法之真如的缘故称为无缘慈心,因为它没有缘于我与法或内与外的缘故。

2、八地获得无生法忍时,寂灭分别念与勤作,使四无量的种子增长究竟,无勤作无寻伺任运自成极其清净的缘故安立为无缘慈心等。

3、慈心的身业与语业二业虽是由慈心的等流所生,但属于色蕴,由于它们无有分别念而安立为无缘慈心。

4、灭尽贪嗔等烦恼的缘故,圣者的慈心称为无缘慈心,烦恼称为心之所缘,因为特别缘于对境而紧紧执著,为此如经中也说“断心结故称断所缘”。由于无有这样的所缘,因此慈心等也就是无缘。以上以四种理由说明是无缘慈心。

辛三、分类:

彼等动不动,

著味不著味,

菩萨不动摇,

善住离贪中。

慈心等四无量,有后来会退失或减退的部分,称为动摇,具有安住及胜进的部分即是不动摇,不会退失。获得四无量等持有贪著其等持味并以之为满足不求上面功德,是有染,不著味不执为满足,称为无染无量心,这样四种分类中,菩萨的四无量是不动摇,善妙安住远离著味、满足之贪爱中,不是动摇与有染二者。

非入定本性,小中及下地,

意劣有我慢,皆下余为胜。

此外,无量心的分类,依于非入定本性欲界心的四无量是下品,色界与无色界称为入定,具体而言,初禅天有梵天、梵辅天、大梵天三处,二禅有少光天等三处,三禅有少净天等三处,四禅有无云光天等三处及无烦天等净居五天共八处,其中,梵天的四无量是小品,梵辅天的四无量是中品,大梵天的四无量是大品。如是八定地安立小中大三品无量心,其中的小品、中品归为小品而分为大品与小品。再者,所谓“下地”是指下下地低劣,上者相续的无量超胜,信解行地修的四无量下劣、微小,一地的四无量殊胜、广大,一地的四无量低劣,二地的四无量殊胜,观待地地而安立大小。所谓意劣,由于不行利他的缘故声闻、缘觉的四无量是小品,一地至七地间有分别勤作有我慢,故为小品。如此应当了知,非入定及入定的小中两品、低劣的下下地、意乐下劣、有我慢均是下劣,故为下品。其余入定位的大品、非下劣地的上上、意乐非下劣的菩萨如来、八地等三清净地不具有分别勤作而无我慢,他们的四无量为殊胜或广大。

辛四、果:

具慧住梵住,

恒常生欲界,

圆满诸资粮,

成熟众有情。

悉不离梵住,

远离彼违品,

放逸彼之缘,

猛烈亦不变。

一般修四无量的果是转生色界,但具慧菩萨恒常安住于慈心等梵住中,心极堪能,具有不可思议的等持,因此恒常为利有情转生欲界,是异熟果。菩萨修四无量,能圆满福慧资粮,是增上果。具足四无量的菩萨令没有入佛教的众生入佛教,入佛教者次第向上成熟,从精进角度是士夫功用之果或士用果。今生串习将来世世不离梵住,是等流果。远离四梵住的害心等四种违品是离系果。修习梵住达到量的验相:纵然没有刻意修害心等的对治——慈心等而随意安住或没有谨慎提防,令生害心等猛烈外缘现行也不退失慈心等,即是修梵住远离违品的验相或瑞相。如果把它作为果的附述,就属于它的科判里;如果另行分,那么修无量心之验相作为第五科判,这样就有七个科判。

辛五、违品:

菩萨具害心,

损恼不欢喜,

嗔心及贪心,

招致众过患。

菩萨不具有四无量的过失:但愿众生不遇快乐,为使他们痛苦而杀害、殴打等进行损害心是慈心的违品;身体锤打等作损恼是希望众生离苦之悲心的违品;见到具安乐的众生,以嫉妒心不欣悦、不欢喜,是喜心的违品;遇到苦受及见到怨敌等众生生起嗔心,遇到乐受及见到亲友等众生生起贪心,即是舍心的违品。如若具有四无量的违品,就会招致众多有害身心的种种痛苦过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5月12日《大乘经庄严论》75课听课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aut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