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了,我还在治疗的路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主治医生和博士助理在看我12月底的核磁共振片子,与10月底的比较。我就立在她俩身后,从她俩的间隙看过去,我看不懂,但是“找不同”还是会的:有些病灶已经长大了,有些原本模糊的片状物现在更清晰了。
于是,不用医生宣判,我也知道是“进展”了。过去的16个月治疗,做到了延缓进展,但肿瘤君还是顽强地长大了……
医生第二次改换化疗方案:紫杉醇注射,加口服化疗药,加口服靶向药,是为三联,再加上PD1,联合起来……不用明说我也知道这是进入“万福玛利亚传球”阶段了。医生也无法预知新方案的有效性,只能试。
所以,新长征之路就在脚下开始蔓延。
但是,我可能高估了自己对副作用的承受力。已经经历过副作用大全的人,怎么还怕副作用呢?原因是我这个身体,和16个月前那个身体,根本是两回事。原本皮糙肉厚抗打抗摔的我,经历了化疗—放疗—再化疗的16个月后成了一辆除了喇叭不响哪儿都响的老爷车,自然不可期待与以前一样的耐受力了。
我甚至觉得自己耐痛的阈值都降低了。口腔炎、喉咙溃烂如约而至,虽然不像放疗时那样地狱式剧痛,但随着每一次吞咽,我都只能飙泪……
艰难的日子才刚开始,我发现我没有那样的耐心了,以前是觉得有个期限,什么折腾都有个期限,过去了就好了,现在可好,没有期限了!!
突然百分百的理解了那些自杀的晚期病人。
记下这些心情,是因为要保持记录的完整。治疗之路不会是只有什么“励志”呀、“正能量”呀、“心态好”呀、“心灵疗愈”呀什么的,不,如果一份记录只记正面的表现,那就是一种表演。
当然,人可以选择性地表演,尤其是在公众场合。演好一个复杂角色,是一种功力,然而公众不大能够欣赏人物真正的多面,一旦他们标签化地巩固了对人物的想象,任何与他们想象不符合的表演都会遭到拒绝甚至攻击。这样的新闻已经够多了,所以谁若想表演,先想清楚自己的预期吧。
突然发现,之前被网友攻击的两位抗癌博主(均已离世)其实初衷不过是想传递所谓“正能量”,于是尽量展示阳光积极的一面,反被误会装惨,真是从何说起!这就是单一的“正能量”思维误区:这样的受众就只能得到自己的预期,其实与真实毫无关系。
——我再次上演“边哭边吃”把迟到的早餐一口一口吞完后,转头对金牌家属小熊说:“我哭是因为找不到别的办法疏解,请熊不要怪我。”
长期陪护的家属,其实心理问题比病人自己还严重的!好在小熊是个佛系青年,他还能练字,他还能练车,他还有很好的朋友们……
新年第一天,我们和朋友一家在公寓里打边炉。这个环境很自在,我爱躺着就躺着,爱靠着就靠着,爱走来走去就走来走去,爱吃点就吃点,不吃就不吃。刚出院第二天,副反应大全还在集结的路上,我还能打起精神说个笑话呢……
“自在”是个好词儿。二十几年来,我对《心经》的阅读始终停留在“观自在”三个字上面,真是一点进步都没有。但我已经很满足了(容易满足到底是不是好事儿呢?),单是“观自在”,就观了半辈子,还没观够呢~
世界这么美,实在观不够呀……
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