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持钻量到达一定程度后,更不更文章对收益影响已经不大了。但是,只是影响不大,不是完全没影响。
攒个两三天买一个包子还是可以的。就更文来说,只要不是一些专业很强的东西那,其实用语音输入真的10来分钟就能搞定。
写作对我来说是非常困难的,我曾报了无数个写作班,都没有办法去写下去。那种写文跟现在这种更文啊,不是一个意思。至少现在这种方式以文字是可以出来的。
今天刷了一条视频下的某评论,大概是说我们小时候害怕上学,害怕考试,害怕升学。但这些害怕的事不都一样一样的过来了吗。经历之后才明白以前的失恋,被老师批评,高考没发挥好,等等一系列的困难,根本就不是事儿。
没有对象照样过了这么久,曾经的玩伴,离开了也就离开了,除了思念一下也没什么。成长的意义就在于不逃避,遇到了什么就去接受正面处理这些事。
比如被感情伤着了,如果你是抱着以后再也不谈感情这种态度,或者对所有跟你示好的人都避而远之,那证明你确实还没有走出来,至少在这件事上并没有什么成长。正确的做法是你敢于在开展下一段感情,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也要思考,可能会出现一些什么问题,你提前做好一些规划,有一个心理预期,不管这个结果是好还是坏,其实都在你的规划之内。
惊喜和厄运,没有办法去选择。对自身造成的影响也只在一定的范围内,至于是否一直会造成影响,完全取决于你在这个事中的处理态度。
某个国外著名的演讲大师,他没有4肢体,应该有不少人看过他,你说这样的一个人,“他有什么用”如果无法接受没有肢体的这个事实,那基本就活不下去,或者整日郁郁寡欢,自暴自弃。但是他偏偏就取得了非常了不起的成绩,现在看起来他除了没有肢体外,他比90%的人都要成功,且不说他的财富,世界巡回演出,有多少人能做到。看似一个没用的人,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名流清史。
而我们很多的肢体健全的人,整日都在为柴米油盐奔波,要么顶不住家里的压力,要么顶不住上级的压力。觅死觅活的太多了,你要给他说几句吧,人家就会怼一句,不知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两相对比下,诶,还发现了一个真理,那就是人与人没有可比性。家庭阅历,心理承受能力,甚至全身的每个细胞都不一样的人,他就没有完全相同的条件,怎么样去做这个对比。
小时候家长总喜欢说,你看那个谁谁谁跟你读一样的学,人家为什么学习那么好?这就算了,还有的人说我们不跟人比家庭,不跟别人比吃穿用的就比学习。这是很激励人的话啊,就是让你好好学习,但是凭什么不跟别人比家庭呢?人家爸妈能赚钱,为什么我爸妈赚不了钱呢?人家能穿新衣服,为什么我不能穿新衣服呢?这些既定事实不去比,不去反思,反而把压力放在下一代身上,说不要去比这个而要去比那个,公平吗?
家庭好吃穿用好的孩子,他从小的心态跟吃不饱穿不暖的人心态能一样吗?心理健康程度上能一样吗?再甚者,有没有可能他父母的基因也要更好一点?
所以人跟人其实没有什么可比性,因为你在比的时候都会刻意的把对方的优势给去掉,现实社会中怎么可能有这样的比法。
每个人只能和自己比,和别人只能做一个对照参考,也就是只能和自己纵向比,而不能和别人横向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