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二零一七年五月,《清史》依旧渺无音讯。
这部历时十几年,耗资六亿人民币,由国家组织,调集大批专家共同编撰的煌煌巨著,此时此刻却像那些因种种原因而无法继续的“烂尾楼”一样,“千呼万唤不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迟迟不能竣工。
一部史籍不能完成的原因无非以下几项:史料浩如烟海,资金投入不够,人员消极散漫。材料可以增减删改,资金可以申请批复,唯独人员,特别是集“史学、史才、史识、史德”于一身的史学大家,却是可遇而不可求。据悉,参与编纂《清史》的学者们大都忙于出国、职称,从而导致《清史》修撰工作一拖再拖。
站在历史与现实交织的光影里,新一代史学者当何去何从?
<一>
浮者,氾也,意指漂流;躁者,疾也,为心急之意,语出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浮躁”一词最早见于《晋书·应詹传》:“玫浮躁有才辩,临漳人士无不诣之。”,指人急躁而不沉稳。用原本品评人物的词语来形容这个世界,使其拟人化,指一种人心动荡、急功近利的社会氛围。
改革开放二十年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腾飞、国力昌盛,俨然一副盛世气象。而与之同时存在的,却是贫富差距不断拉大、阶层固化、文化日益庸俗、拜金主义悄然兴起。这个古老而神秘的东方国度,正经历着一次隐秘而伟大的变革。
春秋以降,延绵两千多年的礼乐制度随着封建国家的衰亡而走进历史,后人只能在泛黄纸堆中隐隐瞥见一袭白裙在烟雨濛濛的江南古寺中缤纷起舞。五四运动之弊病终于日益清晰地呈现在了世人面前:文化的断层导致信仰的缺失,将儒家狠狠踩在脚下却无法树立起新的道德标杆,整个社会普遍处于一种思想上的无序状态,而自西方传入苏俄,经过改造之后的马恩主义在人文教化方面显然略逊一筹。历史又一次雄辩地证明:无论初衷有何不同,任何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活动最终会自食恶果。
在这样一个科技与人心都日益加速的时代,历史与其他研究性学科一样经受着一次巨大的挑战,在史料不断丰富、博物馆陆续开张、高校历史研究欣欣向荣的一派繁华景象下,隐藏着一颗颗躁动不安的心。
<二>
历史是人类生活的痕迹。
我们是什么?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到哪去?地球已经存在了40多亿年,而人类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300万年前的非洲。正因为能认知历史、总结经验,人类才一步步走到今天,从最初的青铜文明到如今的信息时代。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国度,中国史学亦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世界史学界一座不可逾越的丰碑。从最初的巫卜卦辞,到战国的《春秋》、《左传》,司马迁学究天人得撰《史记》,班固笔底生花终成《汉书》。魏晋史学迭起,名家辈出,隋唐使馆方兴,体例严整。至有宋一代,百川归海,昊日当空,封建史学达到巅峰,旋即于明清衰落。清后期西学东渐,资产阶级史学传入中国,五四后唯物史观姗姗来迟,西方先进史学观念与传统史家风范相结合,从而孕育出新一代中国史学的辉煌。
可是这样的辉煌,却在当下遭到了质疑。“你为什么选择历史系?”面对许多人不解的眼光,我只能报以苦笑。我该如何向他们解释那些波澜壮阔的战争、群星璀璨的时代,异彩纷呈的文化是多么令人着迷,而通过搜集、整理、论证层层揭开历史深处的迷雾又是多么令人兴奋。“学这个有用?”,“能找到工作吗?”“你打算当一辈子老师吗?”当所有人都在向前飞奔的时候,我却把目光一遍又一遍地投向身后。
再也不是那个“之乎者也”的时代,所谓“礼仪之邦”亦早已成为传说。似是而非的国学讲坛,流于浅薄的诗词节目。六岁蒙童都可以背出“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却极少有人去欣赏“于是乎背秋涉冬,天子校猎。乘镂象,六玉虬,拖蜺旌,靡云旗,前皮轩,后道游。孙叔奉辔,卫公参乘,扈从横行,出乎四校之中。”这般洋洋洒洒的汉家大赋。历代皆以宰相监制,召天下学者,倾举国之力,费数年之功而成的国史编修,如今也只是交给业内学者。
即便如此,网络上仍然一片喧嚣:“花六亿去修一本书值吗?不如去建航母啊。”孔子周游列国,惶惶如丧家之犬值吗?不如安静度过余生啊。郑樵半生不仕,艰难而成《通志》值吗?不如考取功名啊。花那么多钱去保护研究敦煌文献值吗?不如卖给外国啊。编修你们家族谱费时又费力值吗?不如一把火烧了啊。
两千年来,人类对历史学的无知与不尊重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改革开放的中国达到巅峰。人们宁愿去相信网上的流言抑或影视剧的戏说,而不愿去翻翻史书。“娱乐化历史”大行其道,学院派反被讥讽。一切都被质疑,一切都要抹杀,当标新立异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坚持传统便成为一种可笑的行径。封建时代令所有昏君奸臣深恶痛绝的秉笔之史,被其所一心想要保护的芸芸众生踩翻在地。可悲可笑,一个忠实记录了自己国家两千年文明的学科被打入冷宫,承受非议,如同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众人的嘲弄声中踉跄前行。
<三>
中国历代史家极少论赞,常寓褒贬于传文之中,此之谓“春秋笔法”。在一次次的翻越中,我渐渐明白,所谓的“浮躁之世”根本就是个伪命题。如若真有,那也必定从人类诞生那天开始,一直延续三百万年至今。
西汉时期人们的所思所想和今天有很大的区别吗?同样是百年盛世,“文景之治”下“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与今天的阶层分化有什么不同吗?生产力在发展,世界在改变,但我们依然与先辈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样的“生年不满百”,同样的“常怀千岁忧”。高考前、离家后,你此刻所经历的一切,都曾有无数人经历过,并在子孙中代代延续。人类因为共通的情感而走在一起,记录这些情感与事件,正是史家的责任。
同样的,我们经历的这个世界从未改变。历史是一个不断向上的螺旋阶梯,每个时代在或兴或衰的表象下都隐藏着一种浮躁,这种浮躁是人类对自身及其命运的思索,若是人人都安分守己,那这个社会便会成为一潭死水。乱世的浮躁是战火纷繁,盛世的浮躁是人心离乱。无论是“贞观长歌”还是“开元盛世”,纵然“三国鼎立”抑或“五胡乱华”,总有一批人坚守信念,为苍生计。帝王励精图治,将军横刀立马,医者悬壶济世,农人采桑耕织,对史学而言,则是不畏强权、秉笔直书、文史兼通、信雅明达,这是儒家的道统,也是史家的传承。
从两汉的司马迁、班固,到三国陈寿、南朝裴氏,唐魏徵、刘知幾,宋欧阳修、司马光,明末三先生、清乾嘉学派,以至近世的严复、梁启超、胡适、顾颉刚,他们都是一类人,或者说是一个人。他身着素衣,峨冠博带,独自一人行走在西北的苍茫大漠里、行走在江南的缤纷花雨中。春风桃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他于故纸堆中沉沦,亦为之奋起,以如椽巨笔,书千秋良史。
<四>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皇路当清夷,含和吐明庭。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气歌》
你想成为怎样的人,你便会去努力做怎样的事。这个世界上不缺唯利是图、尔虞我诈的人,更多是为梦想而默默努力的人们。“浮躁之世”历代都有,这并不是用来搪塞自己的借口。大浪淘金始见真,等到那些被功名利禄所吸引的人走后,留下来的才是真正肯去做研究的学者。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从“四部分类法”的最终成型,到王阳明“六经皆史”的提出,史学作为经学的附庸而渐渐走向独立。近代以降,经学地位每况愈下,作为统治思想的时代已经过去。反观中国史学,在吸收了衰败的经学之后,又与西方思想发生融合、碰撞,如今所谓“国学”者,大都为史所括。新一代史家在研究历史问题、总结历史经验的同时,亦应该主动肩负起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仁义礼智的历史责任,重拾汉唐遗韵,蕴藉中国气派,将古典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让世界看到别样的中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