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恩难忘情意浓
文/于学忠(辽宁盖州)
一生中,老师出现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阶段,都是人处于可塑性最强的时候,走进了你的世界。如果说老师是灵魂的一盏指示灯,那么班主任就是我见过的最能诠释这一概念的人。他永远饱含着工作的激情,兢兢业业地把情感渗透到了学生的方方面面,让每一个被他教过的学生都能蒙受恩惠,在喧嚣尘世中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
——题记
闲时整理相册,无意间发现一张与王爱民老师的集体照,往事马上浮现于脑海。
我看着照片中王老师慈祥的面容,回想起中专时代的许多往事,近三十年还历历在目。王老师的谆谆教导和悉心关怀使我终生难忘!往事如烟,老师谆谆教诲,同学孜孜以求,中专校园生活,特别是班主任王爱民老师,与我们风雨同舟,点点滴滴,便一幕一幕浮现开来。
我是典型的“农二代”,我的父母都是农民。上个世纪的1992年,年仅18岁的我考上了一所县办职业中专,学的是财会专业。那时,我的主要目的是想改变农村孩子的命运。
王爱民老师对教书工作非常热爱,严格遵守时间。师范毕业四年后,回到农村当了一名老师,接手了我们新一茬财会班的班主任兼语文教师的“活”,号称“九二财会”。当时,年长我8岁,从外表看,他很显老成,但讲起课来,精神焕发,神采飞扬,热情奔放,渊博的知识,形象的比喻,生动的语言,一直令人神往。
中专时王老师教我们语文。记得有过这么一堂课,至今记忆犹新。“王爱民老师曾经上过这样一节语文课。他提着自家一部小小的单卡录音机到教室,然后播放了轻音乐,我们在轻音乐的伴奏下轻轻地诵读《故乡的榕树》,我对那节课的印象最深。”开始时,对于我这样的70后们来说,一提起古典音乐就有点羞愧,觉得很好奇?后来才知道,王老师原来是营口师专中文系毕业的。学生时代就有作品在省、市报刊发表,有大量诗文由名家在电台朗诵,还曾获全国大学生诗歌大赛优秀奖;他文学功底扎实、学识广博;他的语文课语言生动,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每天给学生上课,他都提着。课堂上,旁征博引,带领学生遨游于文学殿堂,戴望舒、徐志摩、席慕容、朱自清等许多名家名品,通过小小的录音机播放给学生们,给没见过世面的农村学生打开了一片新天地,让他们知道生活不仅有艰辛,还有诗和远方。
他时常对我们说:“中专语文课重在鉴赏。”让我们把语文课作为一门鉴赏课来学习,让我们从心理上会感觉轻松很多。在上课时,王老师尽量以蓬勃向上的人文情怀去感化每一位学生。比如在上《雨中登泰山》这一课时,他开始讲解文章的背景,而且播放相关背景音乐;在上课时,就用这首歌优美的旋律把学生带入细雨的美好境界中,在听觉熏陶下,我们就可以慢慢地陶醉于课文学习中了。既让我们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秀美,又能学会以苦为乐的学习和工作精神。他讲课表达清晰,板书工整,由浅入深,讲解透彻,课堂气氛活跃。尤其是他总是从培养学生学科兴趣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这些对于我们每一名学生走向社会都是很好的德育教材。由此可见,只要老师引导得当,多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学生的闪光点是能挖掘出来的。
当时,王老师时常在课上课下,给我们讲讲诗歌,引导我们阅读鉴赏和尝试写诗。他把自己对生活的体察思考写进作品里,也指导学生在作品里表现生活。不长时间,我与其他同学就有一批作品在报刊发表,在国内获奖,成为一颗新星。
王爱民老师热爱学生,对学生的成长一直热情关怀和支持。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生活简朴。时常鼓励我们,“人不可以骄傲自大,也不可以妄自菲薄”,“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鼓励大家树立雄心壮志,抓紧时间,读书学习。这么一件简单的事情就让我养成了这么好的习惯,看来给我们留下甜美的回忆,让学生养成一种好习惯,这是作为教师最重要的事情。
中专阶段,把班主任当家长,视老师如父母。课间休息时,王老师总是不顾劳累,忙着和学生交流,解答问题。师母孙中华温文尔雅、和蔼可亲;她的脸上总是挂着真诚的微笑,使我们感受到她的宽容和慈爱。有时,我和同学,课余饭后曾多次到其家中请教探访,王老师和师母孙中华总是热情接待,亲切交谈,使我们在专业学习和待人处事方面受益匪浅。现在每当与同学们聊起来,都有很多感慨,尽管岁月无情,但老师们的恩泽永远记于心间。这种感觉,丝毫没变;而且,愈久愈烈!
两年毕业后,我离开了那所学校。我怀着着梦想独闯天下,到过政府和名企,后来到了盖州报社从事新闻工作。中专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困惑、也有收获。作为被授业者,同学们对老师有深深的感恩之情。王爱民老师,为人师表,对我们影响至深。比如,我现在爱好文学,从事新闻工作,也应是受了他的影响。此后,无论工作、职业如何变换,还是个人生活中的大起大落,都不曾改变与动摇我的目标、方向。
热爱生活,就在诗文中反映生活。王老师把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写进诗歌里,去启迪人热爱生活,奋发向上!他把诗文发表在报刊,发表在网络文学论坛,发表在微信朋友圈里。热爱生活,生活也馈赠他。他出版了诗集《一些情景总要想起》。他成了《辽河》文学杂志主编。诗歌作品见诸《诗刊》、《星星》、《诗潮》、《扬子江诗刊》、《诗歌月刊》、《中华文学选刊》、《光明日报》等报刊,获《诗刊》、《星星》、《扬子江》诗刊、《诗歌月刊》、中国诗歌学会诗赛一等奖及李白诗歌奖、杜甫诗歌奖、曹植诗歌奖等奖项。师母孙中华是一名高级教师,是《中华古诗文转义比兴大词典》的编委委员及主要撰稿人;她或睿智、或温情,任时光匆匆,岁月已在字里行间绽放成诗,偶有诗歌散文作品在各大报刊发表并获奖。
朋友时常说,你们也是文化名人了!王老师说,呵呵,我就是一个诗歌修行者,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写作,如同与灵魂对话。在写如烟往事、世间感悟时,与情感对话、与人生对话……2020年3月,我因出个人报告文学集《岁月深处是芳华》,邀王老师和师母孙中华为书作序。他们没有一丝轻忽懈怠,欣然答应。《激情岁月作墨,写在大地的书页之上》、《走人间的道,扛顶风的旗》两篇饱满深情的序言油然而生。
“你的故事,横平竖直/一长出来,便截断河流/你从两口井里吃水/自然和生活/窗外阳光正好,窗内的你/用文字,送走潮水/读树读你的轻盈读扑闪的翅膀/读森林如读一片天空/读天空中你的鸣声/如读树上花朵/星星,像一只只眼睛/夜空中寻找智慧和光明/深刻的青春,深刻剑痕/深刻长的尺,短的寸/日暮将临,秋天正是盘中之餐/一片叶子上/仍有阳光在书写不断/大雁是寄给天空的回信/影子留在地上/远山,终会成船”。
——这首诗是王老师1995年出版的首部诗集《欣赏一种秋天的背影》中的一首,也是写给我的一首毕业留言诗。按照惯例,临毕业时他都会为每一位毕业生写一首诗作为赠言,满意的就会收入诗集。
王老师说,生活百态,各有滋味,热爱生活,方能体察生活,方能创作出有厚度的作品。他的作品诚如此言。每一篇都平、实、真、情,读来让人动容。
王老师作诗思维缜密,条理清楚,细腻动人。他总是精心构思好方才落笔,之后,还反复修改,有旁人少有的那种“工匠精神”。因此,精雕细琢出来的诗歌,就像小巧玲珑的艺术品,优美耐看,给人美不胜收之感。“低头走路的谷子”正如他的笔名一样,处处都能说明他是一位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人,“文如其人”。
歌咏平凡生活,充满感恩情怀。王老师的诗中,还有一大类就是讴歌平民百姓,点赞小市民的平凡生活的。如《盖州的葡萄熟了》一诗中:“密密实实的一家人,紧紧拥抱在一起/一颗挨着另一颗,一颗爱着另一颗/从青涩到成熟,回到篮子的家/饱满多汁,在身体里酿甜蜜的月光……”平凡并非平庸,平凡中有伟大,有高雅,也有快乐幸福。比如在《秋分》一诗中,王爱民老师有这样的诗句:“松下坐着,看远山如书卷/人淡如菊,五谷丰登/我掉进一片金黄里”。诗人生活在芸芸众生之中,歌颂身边的人,当然很容易,但要发现他们的崇高伟大,非有真知灼见不可。
忙忙碌碌的人海中,每一个人都在忙着自己喜爱的事情,或必须做的工作,互相之间或一笑而过,或一瞥而过,甚至根本没有时间和兴趣互相在意。但诗人的眼睛却与众不同,不但看到他们的外貌服饰、举手投足、音容笑貌,更能深入看到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了解到他们肺腑中的隐藏的喜怒哀乐。像《鸟鸣与春风里的诗行》、《天空下走着变旧的新人》、《赶夜路的人一夜白头》、《月牙是叩响门板的手指》、《我是人间草木》等,无不倾注深情赞美,读来亲切自然,对辛勤的劳动者们充满感恩之心和敬爱之情。
总之,王老师是直抵灵魂深处的书写,热爱生活的诗意人生,如品香茗,回味无穷,也让我们一生受益匪浅。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才是教育的真谛。我看着照片中王爱民老师慈祥的面容,回想起中专时代的许多往事,三十年了还历历在目。
师恩难忘意深浓,谆谆教诲记心中。王老师的谆谆教导和悉心关怀使我终生难忘!他始终带着对世事的深情做良师、做益友、做安安静静的写作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