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关于心智的内容才缓缓开启。
第二章 目录首先,什么是心智?这跟智力与智商是一回事吗?
一个人的“心智”指的是他各项思维能力的总和,用以感受、观察、理解、判断、选择、记忆、想像、假设、推理,而后指导其行为。在众多定义之中,我更倾向于乔治·博瑞(C. George Boeree)博士的定义:心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a.获得知识;b.应用知识;c.抽象推理。博瑞博士认为,一个人一生的幸福与他的心智直接相关。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智力的差异,即,每个人心智的能力强弱不一;且这方面的差异可能存在着天壤之别。
心智在我看来应该属于认知心理学范畴,心智的提升伴随的是元认知的不断提升,这更多的反映为人的底层逻辑及思维方式的变化,与智力的关系反倒没多大关系了。
心智这东西“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心智一旦开启,就可能因学习而疯狂发展,而与此同时“学习能力”也会相辅相成地大幅增长;于是,心智可发展,可培养,可重建,甚至可以反复重建——谁可以封顶?然而,反过来,如若这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那么心智就可能停滞发展,甚至倒退,弄不好“痴心不得反癫狂”,搞到进入负数的地步——谁又能够保底?
作者说心智的开启后会因学习而疯狂发展,但如何开启却没有明确说明。
在我看来开启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但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在于人的逻辑思维与反思能力。它们使得人不再局限于自己能看到的具象,更能看到自己眼睛无法看到的抽象,心智的开启由此开始。
这世界上有些事情或道理,大抵可以分为以下4种情况:
1.实际上是正确的,我们也以为是正确的;
2.实际上是错误的,我们却以为是正确的;
3.实际上是正确的,我们却以为是错误的;
4.实际上是错误的,我们也以为是错误的。
那么,在第一种情况与第四种情况下,我们是安全的;然而,在第二种或者第三种情况下,我们将必然面临错误,并很可能因为自己的认知错误而付出惨痛的代价。
但无论如何,只要牢牢记住“我们的认知不仅可能也确实往往背离现实”这个事实本身,就已经足以保证我们不断进步了——我们因了解这个事实而已经拥有了良好的自省机制。
4种情况看似很简单,但这重点在于我们居然可以用分析来意识到自己可能出现的事实与判断相背离,而这种自省机制是人有别于其它动物的关键。
第三节的控制自己的大脑,听起来有点抽象。举得约翰·纳什的例子似乎离我们普通人也有点遥远。
我觉得最简单的例子应该是人的梦境,人在梦中应该是无意识的受大脑控制的最好例子,那么人在梦中意识到自己在做梦,并因为意识到做梦而改由自己意念支配做一个美梦,应该就是有意识的控制大脑的过程了。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我们的大脑有一种自我保护功能——遗忘痛苦。如果想了解一下你自己的大脑有没有这项功能,很好办:拿出纸笔来,罗列一下那些昨天曾使你觉得痛苦的事情;前天曾使你觉得痛苦的事情;上周曾使你觉得痛苦的事情;上个月曾使你觉得痛苦的事情;去年曾使你觉得痛苦的事情……你会发现,你能列出来的越来越少。如果你不努力回忆的话,十年前的痛苦你是几乎想不起来的,最好玩的是,就算你想起来,弄不好你都会觉得不好意思——因为你现在想不明白当初怎么就为那么件小事痛苦到那个地步?
第一次意识到这个是在上高中时,这也是一直到现在我都觉得人为了成长而累点是绝对划算的原因,毕竟以后根本不会再想起今日累与痛苦的感觉。
遗忘痛苦是大脑对我们的保护机制,但有时这项保护又造成了我们各种“好了伤疤忘了疼”的事。所以有时为了拒绝这项保护就需要时时提醒,比如勾践的卧薪尝胆也是通过天天提醒来拒绝此项机制。
而弱化痛苦这方法就有点难了,对我而言采用各种哄骗说服自己,成功率很低。我一般采取将其变为固定模式来弱化痛苦,任何固定模式化的东西都能很好的降低情绪波动,将一样东西转化为习惯后,痛苦自然就弱化了。
“推迟满足感”是心智成熟的人必备的能力,也是需要挣扎和锻炼才可以习得的能力。在生活中,只有极少数人最终掌握了这种能力,也因此使得他们与众不同的同时又往往令他人迷惑地感叹“我怎么看不出来他到底比我强在哪里呢?”其实,说穿了就很简单,掌握了“推迟满足感”之技巧的人早就有因此获得极大的、只有少数人才会获得的利益的经历。于是,他们最终表现为比绝大多数人“更有耐心”——甚至,惊人的耐心。
作者说推迟满足感表现为耐心,其实单说耐心我觉得是不够的,还应该加上决断,即明确分清何时应该立即兑现,何时还需耐心等待。
不加限制的推迟满足生活将变的索然无味。只是现代人太多都不会推迟满足,更别说过度推迟了,所以作者才没有对其进行约束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