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是病虫害的高发期,杀菌除虫就离不开喷洒农药,今年雨水较多,天气预报又不准确预报,喷洒农药后就下雨了,如果不重喷,病害、虫害、杂草是不是就治不住,到底用不用重新喷。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从农药本质说起。
农药的种类很多,按照类型分为内吸性、触杀性、保护性等,按照作物需要来说,主要是杀菌杀虫、除草等功效。要想不会白忙活,从打药的时间、降雨的强度和施药的效果来分析。
内吸性农药主要是药液通过渗透作用进入植物叶片内,抑制病菌生长发育甚至致死,从而缓解植株受害程度甚至恢复健康。内吸性农药的渗透作用强,一般1-2个小时吸收70%的药效成分。相对内吸性弱农药,一般4-6小时,可吸收60%-80%的药效。喷洒农药超过4个小时以上,也就无需害怕降雨,抑制病菌、杀灭害虫和抑制杂草的新陈代谢的功效完全得到了满足。
雨水量大的时候,会对药效的持续性造成影响,碰到今天打药,第二天下雨的情况,不论什么农药无需进行二次喷洒。老农在此建议大家,在当下多湿多雨的季节,在使用内吸性的杀菌农药时,以保护剂为辅,内吸性的杀菌药可除去前期潜伏在果树上的病菌,多雨的时候被雨水冲刷还能被果树很快吸收。
触杀性咱们重点放在杀虫方面,一般在喷药1-2个小时后,害虫出现中毒情况,在4个小时作用就会达到杀虫效果,这样雨天的影响也不大,老农建议,喷洒后一定要持续观察药效,没有看到虫子中毒或者症状没有得到控制,这时是否决定用不用二次喷洒。要确定害虫有无抗药性和作物会不会出现药害,在喷洒时,要改用与前一次作用机理不同的农药品种。
保护性农药听起来就是对病原菌侵染前的隔离措施,给果树和病害之间建立了一道防护墙,也对果树自身的抗病性有所提高,老农建议果农,种植过程要以病害预防为主,药物治疗为主的方针,是药三分毒,用药前我们一定要慎重,不管是病虫害还除草,都可做到提前预防,我们先从病害说起。
不管是露天还是设施大棚,高温高湿是滋生病虫害的温床,每种作物病害都有其较适应的环境条件,都是在长期进化中的自然环境形成的。环境状态偏离了作物原来适应自然环境越远,就会导致作物自身对环境的失调,从而促成病害的发生,周边环境不仅影响植物病害发生的程度,在采用人工干预的情况下,我们一定要因地制宜,光照不足、还是温度不合适,湿度过大,采取相对应的措施,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光照不足,我们可以采用人工补光方式,激光植物补光覆盖范围可达4亩地,照射长宽达到120米,而功耗只有100W,有效提升作物的抗病性,由于激光植物补光灯是单色光对害虫有一定的驱赶性。现在也有好多物理杀虫的手段,果农都可借鉴。
早防治杂草方面,有在果树底部草木灰,也使用防草布等方式,农药咱们今天就聊到这,喜欢文章的关注一下小马侃农业,也给给我留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