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有诗《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写出了考生奋笔疾书考取功名和考场的安静庄严。古人觉得没问题,现代人读着也觉得比喻精辟,但细心的人发现,古人用毛笔写字,怎么会发出“春蚕食叶声”呢?
若是你研读诗句,你就会容易发现答案就在诗中,“自惭衰疾心神浩,赖有群公鉴裁精”若仅看字面,由此得到的是欧阳修老疾神衰,在考场产生了幻听。此种解释颇感性诙谐,别有读诗之妙,但经不起历史的推敲,礼部贡院监考官一般是由皇帝亲点的朝廷德高望重之人,此句实意是一种谦虚的表达,这也是与德高望重相互映证的,再则老疾神衰之人又怎么能写出如此精辟的比喻呢?
对于了解古人书写习惯的人是可以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
现代的书写习惯和古代大不相同,现代是以指运为主的硬笔书写,写字时金属笔尖和纸张摩擦力较大,在安静的场合能听见清晰的声音。古人是以腕运为主的软笔书写,毛笔笔豪软与纸的摩擦小,再蘸上墨汁后起到润滑作用与纸张的摩擦更小,声音微乎其微可以忽略。但欧阳修的却没听错。
用现代的书写习惯来质疑古人是不可靠的。细心的人也忽略了两点细节。第一古代的宣纸用料很杂,背面多草屑,纸张质地粗糙,纸面涩;第二,古人坐姿时书写以腕运为主(除张旭等狂草书法家为灵活用腕来表达艺术效果而悬管疾书),书写时手腕与粗糙的宣纸摩擦而会发出较大的声音,考场本身就很安静了,在加之贡院位置较偏,考场外界噪音干扰更小,考生人数又较多,声音被重叠放大,传到欧阳修的耳朵里就被他那敏感的诗人听觉而艺术加工了,千古名句也就诞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