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特点适应,养成。从小学升入初中,知识跨度比较大,难度加深,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初中阶段,对学生的要求明显高了很多,由小学的具体形象思维转变为抽象思维,需要主动学习,不懂的就要多思考。在知识层次上,初一所学内容占据中考的20%左右,尤其是数学和英语,学生容易出现问题。一定要养成预习的习惯、听课做笔记的习惯、整理错题的习惯、制定计划的习惯、阅读的习惯。提前预习,带着问题进课堂学习效率会更高。从初一开始需要培养学生制定每天每周每学期的计划。
初二特点分化,叛逆。初二的知识内容占中考的50%左右,知识难度较大,大概是初一的3倍。同时初二也是学生容易出现叛逆心理的时期。由于物理声光热的引入、数学中函数概念的引入等,初二成了学生两极分化的分水岭。因此初二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会自主学习,形成一套成熟的学习方法,保证自己不在两极分化的潮流中被刷下。要达到这个目标,不仅要学会制定学习计划,学会总结题型、提炼解题方法,而且要改掉不良的学习习惯,保持平衡的心态,任何时候都要相信我能行。
初三特点中考。这是决定性的一年,这一阶段的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升学压力。在知识方面,上半年学习初三的新内容,下半年则是复习三年所学,时间相当紧迫,学习压力非常大,这都要做好学生的心态调整。初三的学习首先要制定计划。经验证明,在制定分科学习计划时要特别重视政治、语文、数学三门学科,这是学好各门学科的基础。其次要坚持课前自学,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再次要做到专心上课,力争把当堂课的学习内容当堂消化,并将复习成果总结在笔记本上,为日后的复习、考试积累宝贵的资料。
成绩差,与智商只有半毛钱关系。研究报告显示:智商低于90或高于130的学生,仅占学生的2%。按照这个比例,在一个40人的班级里很难找出一个智商过低或过高的学生。同等的智商,一样的教学,为什么孩子的成绩有好有差呢?在小学,孩子成绩拔尖可能是靠智商,而初中、高中的学霸之所以霸,如果硬要说与智商有关系,也仅仅只有半毛钱的关系。那么剩下的9毛半,都与什么有关呢?从孩子自身角度来说,影响成绩的因素主要有: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努力程度及考试时的心理因素。学习态度3毛,学习方法3毛,努力程度2毛,心理因素1毛半。可见,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才是决定我们学习成绩至关重要的因素。
这些方法能提高成绩:1这些准备一定要有:有一个错题本;有一个好题本;新课之前一定先预习;先复习后做作业;做作业要计时。2计划管理-有规律。3预习管理-争主动。4听课管理-重效益。5复习管理-讲方法。6作业管理-要自律。7错题管理-常反思。8难题管理-会溯源。9考试管理-抓重点。
一般来说,难题之难多半在于题目所涉及知识点众多,知识点之间关系错综复杂,思维及方法运用跳跃性大,逻辑性强,因此,对于难题,建议用溯源的方法整理:1查清楚题目所需知识清单,同步辨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2复原自己考试时的思维路径,查堵点,歧点。3借助参考答案探究自身存在的盲点疑点甚至是漏点。之后,同样需要每隔一段时间复习与检查一次。
有了错题本和难题本就叫会考试,目的是为以后复习使用。错题和难题反映着许多知识点的联结,掌握了错题和难题就等于把高分拿在手。建立错题本和难题本可用16K的横格本,每页上下分五部分:1原题,2错因,3改正确与举一反三:正确写出答案,过一个月复习时,搭眼一看还不会,就问自己:怎么还不会?就要进一步查找原因,这时举一反三,将与本题相关的知识点或习题联系起来,写下来。4归纳提醒:写出错题在什么地方,如错在代数方面,则提醒自己这部分掌握不好,重新自学或请教老师和同学。5复习次数,每隔一段时间要复习一次,怎么复习?盖住原题自己用脑子想。此法比较适用于数理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