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去商城的时候有没有这样一种经历:一进商城大门就是折扣商品,折后优惠价9.99元,49,89元,199,89元。大家发现没有,一看这个价格你会发现这个心里好像也没那么难接受,比起50元,200元接受起来容易多了。
这个就是商场喜欢用的“奇数尾数定价法”。
这个事情要追溯到1891年,那个时候美国的货币开始标准化。当时美国的商品大部分都是英国进口的,英镑价格转换后成美元后都变成尾数是奇数。当时,在美国人民的印象中英国货都是质量比较好的,所以大部分人更愿意购买尾数是奇数的商品。零售商发现这个规律后,都把自己的商品采用了这种定价策略。
但是这种定价策略非常盛行。当然那个时候是有人提出反对的:认为这种定价策略是对于消费者不公平的。于是有人将所有定价都改成了整数定价,这是消费者多大的胜利啊。直接简单明了的价格不是消费者所想要的吗?价格明明白白这不体现商家坦诚吗?结果产生的效果可想而知。
为什么“尾数定价法”能产生这么大的效果,甚至有时直接影响到整个季度商品销量呢?
其中一个很大原因就是:看起来很“合算”。
在人类消费行为行为习惯中,特别是购买便宜商品的时候有种大脑自我调节。一个商品19.99元使得消费者自动把这类商品归结于低于20元的商品中,虽然仅一分钱只差但对于人类做出选择非常的重要。特别是20块钱的东西会让消费者觉得这类商品属于20元以上的商品。而且左边数字是1比2更能引起消费者的注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