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龙舟水」的主场,没有一条排水不合格的路,能逃得过被淹的命运。
晴天的早晚高峰,只是讨厌堵车。
而最近的早晚高峰,是害怕堵车。
在下水不畅的路段,只要能动,都比停下来熄火的概率低。
每年的这个雨季喊龙舟水,是因为在端午的前后。
在广东,端午的一大传统盛事便是划龙舟。
最近,沉在水底保存的龙舟们已纷纷出水,投入到紧张的训练当中了。
在我看来,龙舟水更像那持续挥动船桨下激起的水花,扑面而来的又急又猛。
一轮猛扑过后,水面的波澜久久未能散去。
就像每一场雨的间隔,都不足以让泡水的路面干掉一样。
于是,那些淹成了小河道的路段,泡了个漫长的雨泉。
打工人望天长叹,“谁能撑一叶扁舟载我上班?”
或者,哪位天才能发明水陆两用的廉价小车车,在雨季拯救每一位不得不出行的普通人。
灰蒙蒙的天有一处晴朗的洞 乌云来袭 第一次发现的小道趁着龙舟水歇息的间隙,骑上小单车感受雨后清新的黏腻。
云层还是那么厚,厚得太阳连个形状都看不出来。
阳光被这厚重的云层,滤成了均衡的冷白光。
抬头一看,远处一处云层缺了个口,一圈浅蓝和晚霞的浅粉透了出来。
给人一种快要转晴的错觉。
也许是阴天偶尔也像搞搞气氛,用大面积的灰衬托出最干净的蓝。
我继续悠闲地在单车道上转悠,冷不丁发现一条沿河小道,从没走过不知通向何处。
好奇驱使,车头一扭,转了进去。
人很少,路很好,新鲜而又舒适。
远远迎面而来一对父女,女儿七八岁左右。
俩人边走边抬头看着什么,似是在探讨着什么。
一种熟悉感袭上心头,这位父亲的外形和摸样跟一位多年未见的旧同事,很湿相像。
距离越来越近,我已确定是他。
正当我犹豫着要不要跟他打招呼之际,车轮惯性的滑动,我们已擦肩而过。
别问为什么纠结,问就是社恐。
可能,如果当时我没有带着鸭舌帽和口罩,我应该会打招呼。
然后,例行地寒暄几句。
可当我有了伪装,便不想伪装了。
不过,过了这么多年了,就算我没有面具,估计他也认不出我了。
口罩,给了我在外面不想社交便不去社交的自由。
这也是,至今我都放不下口罩的原因。
即便,会引来不少疑惑的眼光。
我不知该怎么形容口罩给我的安全感,很自在,不必过多地表情管理。
我可以一边走,一边在口罩下随着想法的变化,做出不同的表情。
还可以,用口型跟自己聊天。
有点类似解放天性的感觉,置身于独处空间以外的不安感,被抵消掉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