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红楼梦》,其包罗万象。随着阅读的深入,聊书会的推进,我也渐渐变得理性,不再像最初那样悲伤。
上期聊书会的主题是《红楼梦》之管理学(一) :不可僭越的等级制度。从小到大,一直认为中国的封建制度和等级制度,百害无一利,而经过聊书会,对于等级制度有了新的客观的认识。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而制度能够成就一个家族,也能覆灭一个家族。《红楼梦》里十三回,在秦可卿死后有这样的一段描述:“贾珍见父亲不管,亦发恣意奢华。看板时,几副杉木板皆不中用。可巧薛蟠来吊问,因见贾珍寻好板,便说道:“我们木店里有一副板,叫作什么樯木,出在潢海铁网山上,作了棺材,万年不坏。这还是当年先父带来,原系义忠亲王老千岁要的,因他坏了事,就不曾拿去。现在还封在店内,也没有人出价敢买。你若要,就抬来使罢。”贾珍听说,喜之不尽,即命人抬来。大家看时,只见帮底皆厚八寸,纹若槟榔,味若檀麝,以手扣之,玎珰如金玉。大家都奇异称赞。贾珍笑问:“价值几何?”薛蟠笑道:“拿一千两银子来,只怕也没处买去。什么价不价,赏他们几两工钱就是了。”贾珍听说,忙谢不尽,即命解锯糊漆。贾政因劝道:“此物恐非常人可享者,殓以上等杉木也就是了。”此时贾珍恨不能代秦氏之死,这话如何肯听。”贾珍用千岁的樯木安葬自己的儿媳妇,不仅挑战皇家的权威,而且严重地僭越了等级制度,这为后来贾家衰败埋下了伏笔。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贾家是富贵之家,贾家的儿女在贾母的庇护下,都接受私塾教育,所以她们能吟诗诵赋,琴棋书画样样通,在那个饥荒年代,可谓是才子佳人。所以他们有思想,有胸襟,探春的改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我外婆养育了六个子女,而最终活下来的只有三位,那时恰逢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很多人活活饿死了。我的母亲是家中最小的孩子,有幸接受了一年的教育,然后就早早地干活,挣公分,没有接受教育成了她一辈子的憾事。七八十年代我们国家还处于扫盲阶段,2000年左右时很多农村家庭只让女孩上完初中,就不让上高中。贫困限制了人的发展,很多村民为着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不断,大打出手。而富有正义的乡绅,村长这时就能主事,所以能识字,算数的都是先生社长。可见红楼梦里的女子能诗词歌画,多么难得。可那么多能干的女子也没能挽救贾家。贾家的衰败由很多因素导致,而僭越了等级制度是其中之一,在其位谋其职,要遵循规章制度。
当然,制度有优劣之分,好的制度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反之亦然。最近读完窦桂梅的《我的教育视界》,其中有一段话“教育垄断、恶性循环、不公开、不公正、权利失衡――用杨小凯的话说,中国就是模仿技术、模仿工业化模式,就是不模仿制度。”更甚者,在现有教育制度,法律法规下,教育者真正的权利被剥夺,非教育者,社会上谁都能对教育指手画脚,都能对教师喷墨子,俨然自己成了“教育大家”。
最后窦老师说“我不愿做教育的牺牲品,我想成为一名幸福的教师――但是,不知怎么,每天总有些提心吊胆。那么,谁能告诉我,该怎么安顿自己的灵魂呢?”这是多少老师的心声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