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只知道李白是我国唐代一位著名的诗人,但却并不知道在一千多年以前,这个叫做李白的人到底经历了什么,在他那里到底发生过怎样的故事,他的这些不朽的诗作都是怎么创作出来的?
看了《长安三万里》之后,才看到了写诗的这个“李白”。才知道李白无论在个人生活以及事业追求上所经历的处处都是坎坷与逆境。
从家庭层面看,父亲去世后,所有的家产被两个哥哥瓜分,他却成了那个真正无家可归的孤家寡人。
在个人追求上更是一生都未曾得志,即便有过昙花即逝的被重用,也不是他自己想要的,甚至招来了入狱的灾殃。
那么李白是如何应对自己的坎坷境遇呢?
1.大鹏之志从未消减
李白是富甲商人之子,小的时候生活条件优沃,也有不爱读书的经历,但后来发现河边有一位老婆婆在“磨杵成针”,这件事情启发了他,让他开始发奋读书。
可能是老婆婆的那份毅力打动了她。事实证明,在李白的一生当中,那份百折不挠的坚持和追求一直都是他生命中最核心的特质。
李白非常有才华,他心怀伟大的报国之志,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想要成为那个展翅高飞的大鹏,用他的诗句来体现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
因为是商家出身,按照当时的律令是无法参加科举考试的,只能通过有名望的人来举荐才可能入朝。
从第一次吃了闭门羹后,他便发奋写诗来展示自己的实力,他的确是有才华的,很快他的诗便广为传诵。
但他的目标是自己的才华可以服务于这个国家,能够被朝廷所重用。后来,他的确被重用过,被唐玄宗封为翰林。
但他发现朝廷看重的只是他的诗,而不是他的才华,把他的诗当成官宦消遣娱乐的附庸。
这给他带来的是不得志的失望、愤懑,加之被朝廷小人陷害,使他更感到无比的压抑。
但他并没有放弃,他依然不屈不挠执着于自己的目标,心中对大唐的热爱从未减少。
2.坚持不懈的努力
因为自己的家庭出身是商甲,在当时是不利于发展仕途的,加上自己家庭亲人对他的抛弃,使他面临进与退的重重困难。
他曾先后两次入赘有名望的世家,这也着实是无奈之举,但无奈之中有他的取舍,他希望为自己理想的实现可以再上一个台阶。
后来,在终究不得志之中,这只大鹏确实有些飞不动了,他求助于道家的出世法门,虽然最后没能修得入道成仙,但这也是他在为自己的痛苦遭遇,而寻求解脱方法。修行之路需要身体付出沉重的辛苦和劳累。
包括后来他跟夫人到庐山隐居,这也是自己在为痛苦求得解脱的方法。
但那颗跳动的心依然澎湃,他心中的理想火花也从没泯灭。永王招兵让他再次看到机会,但这次短暂的跟随,却使他遭遇了人生更大的厄运——被政治角斗而牵连入狱。
3.不朽的诗作
史料记载,李白自称他一生作诗上万首,目前被收录的有1000多首,这些了不起的创作来自哪里?
来自他的家国情怀。虽然出身商甲不利于仕途发展,但他依然胸怀报国之志,希望将一生的才华可以报效国家,一生不悔。
这注定了他将走的是一条坎坷与曲折的道路,也许正是这些不得志的经历,才使他把满腔的热情付诸于他的诗文中,把他的郁闷感受转化为一种对人生的洒脱不羁。
来自他的执着追求。因为他心中的信念与执着,使理想与现之间总是存在着差距和实实实在在的冲突,但正是这些冲突成就了他的文学才华。
人们在经历这些冲突时的感受是痛苦的。面对痛苦,我们可以跟李白学到什么呢?
大多数人在痛苦面前会退缩,这也是对自己的保护。佛教告诉人们不要太执着,因为太执着是会给人带来痛苦。
但,凡是有伟大成就的人物,都敢于去面对人生的遭遇和自己的痛苦,不退缩。对痛苦的忍耐程度,决定了这个人成就的大小。
来自骨子里的浪漫。我们爱说年轻人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因为他们不知道生存的现实里会有多少的叵测。大多数人会在现实的捶打中丧失了激情,但李白的初心始终不改。
有人会说他政治上的不清醒是幼稚,认为他政治判断力差。或许他有盲目,但他尊从自己的心,并勇敢追求,也许他体验的是被碰得头破血流的痛苦,但他的才华足以使这些痛苦时刻变成他的诗,于是诗便成了他生命的痕迹。
难道这不是冥冥之中命运对他另一种成就的有意安排吗?
写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成功和失败的定义,也许在李白当时的现实经历中,会认为自己的一生仕途追求是失败的,但历史的长河涛涛向前,人人却都记住了,诗人李白。
正如席慕蓉所说,距离企图心的远近,和创作的品质并不一定有关联…正是因为一无所求,没有诱惑,反倒可以享有在创作上极为珍贵难得的完全的自由。
没有追求,便没有那些满怀的激情;没有坎坷,便没有那些文采的创作;没有愤懑,便没有那些诗意的体验。
这就是诗的来源,诗仙的成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