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剧《清平乐》第43集有一场八月十五祠神会上奏议院十几个文人聚会,期间王益柔狂放《傲歌》,一干文人偕同歌妓狂欢。这场聚会在朝臣中引起轩然大波,最后惊动了皇帝,作为奏议院的主要负责人苏舜钦被免职。
《清平乐》剧照——祠神会上这件事情发生在1044年,当时是宋仁宗庆历四年,史称“进奏院狱”,据《资治通鉴续编》记载,这次事件牵连到十几个文人,或被罢免,或被降职,严重者终身不被录用。对于北宋这样一个善待文人的朝代,只因为一场酒宴而罢免了十几位官员确实是小概率的事件,对于宋仁宗这样一个算是仁厚的皇帝,下这样的诏令也是少见。
这次事件彻底改变了36岁的苏舜钦的人生轨迹,从此中国古代的政坛上少了一位政治家,文坛上多了一位风格多样的诗人,建筑史上多出一座园林——沧浪亭。
我们知道一件小概率的事情发生在一个人身上,很少是因为好或者坏运气,多半是长期的累积后最后集中的爆发。
“奏议院狱”发生后,以欧阳修为首的文人认为这是党争惹的祸,因为宋仁宗时任用范仲淹等人施行新政,而新政的很多举措触动了权贵们的利益,于是新政以范仲淹等人被贬告终。
苏舜钦是因为范仲淹的举荐才得以升任监管进奏院的集贤校理,并且苏舜钦也是支持新政的。
《清平乐》剧照——范仲淹范仲淹在1044年6月被贬,新旧交锋中旧党就占了上风,而八月十五就发生了“奏议院狱”,弹劾苏舜钦的也以旧党为主,弹劾的理由是说他监守自盗,挪用公款公然召妓。
苏舜钦在给欧阳修的信中也回顾了这件给他造成毁灭性打击的事件,他在信中说自己经过这次事件后内心一直愤懑,一晚上多次惊起,认为这次处罚对自己着实不公。苏舜钦觉得自己遭遇不公也是有理由的:
首先,奏邸神会是进奏院的惯例,举办多年。只是苏舜钦举办的奏邸神会与往常有所不同,此前的进奏院神会的与会者是本院的官吏,而他举办的这次神会,参加者还有当世的雅才。
第二,苏舜钦此次举办聚会的资金是卖故纸所得。因为进奏院的职责是向各州颁发诏赐、符牒,接收各地章奏、案牍、状牒,这是一个收集信息,传播新闻的机构,所以进奏院中积存了大量文书。
这些文书过了一定期限就可以卖掉,就是“卖故纸”,卖故纸得到的公使钱,是宋代给予官员的一项福利措施,这笔钱可以作为主管官员用于招待其他官员的特别经费。
虽然说公使钱的使用范围有限,超过这一范围的使用则被视为违法,但苏舜钦之前的官员挪用公使钱就成为一种的惯例,所以苏舜钦觉得自己只是按照旧例行事,虽不合法但合情。并且苏舜钦动用的只是“四五十索”(每千文为一索,或称一贯),这点钱对于苏舜钦来说真没必要“盗”。
另外,宋代文人是与歌妓联系非常紧密的一个群体,《水浒传》中宋徽宗出宫私会李师师也没有违和感,所以这次文人聚会请歌妓助兴好像也不是什么大事。
所以在当事人苏舜钦看来,一顿酒断送了他的仕途,着实感到冤和悔,只有把根源归于政治上的党争才能让他余生内心安宁一些。
问题是英明如宋仁宗,突然幼稚到要偏听偏信吗?明摆着的事实,苏舜钦等人像其他很多官员一样有错,只因为王拱辰等人的弹劾,宋仁宗就一下子处罚了十几个人?
这就如同上课很多同学说话扰乱课堂纪律,因为纪律委员王同学向老师报告了苏同学,老师就把苏同学开除了,并且罚了他们这个小组其他成员。
因上课说话而被开除的苏同学一定是愤愤不平的,觉得自己只是像很多人一样仅仅是犯了小错,哪里至于就被开除了?所以首先想的是因为自己与纪律委员不和导致了这个结果,其实他最应该想的是班主任为啥愿意相信王同学的话开除他。
如果班主任品行有亏,是不在好风这篇文章讨论范围内的,现在的问题是北宋王朝的这位赵祯班主任工作兢兢业业,他的班里出了范仲淹、欧阳修、晏殊等一大批优等生,对于这些优等生他也会敲打,但不会像对苏舜钦这样,让他永远丧失了上学的机会。
好风反复读相关史料,觉得苏舜钦的遭遇不仅是党争的结果,更主要的是苏舜钦以及以他为代表的文人动了皇帝宋仁宗的奶酪。
《清平乐》剧照——宋仁宗首先,从个人的角度考量,“奏议院狱”是皇帝给苏舜钦的警示。
①苏舜钦早年的开挂人生
苏舜钦字子美,他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孩子。他的爷爷苏易简是宋太宗太平兴国5年庚辰科的状元,官至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他的父亲苏耆也有才名,曾经担任过工部郎中官和直集贤院。
生在这样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的苏子美,身材高大,长相不凡,关键还少有大志,好学上进。他的优秀赢得了当朝宰相杜衍的青睐,于是杜衍把女儿许配给了这位前途不可限量的青年才俊。
《清平乐》剧照——杜衍之女官N代的苏舜钦不像薛蟠那样的纨绔子弟,不学无术,沉浸在声色犬马中;也不像贾宝玉那样叛逆,不想做官,只愿意混在温柔乡里。他有着“出手洗乾坤”的大志向,“奏议院狱”之前,他一直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自己的理想。
当时学者们写的文章都有一味追求对偶的毛病,而苏舜钦用古文和歌诗表达自己的主张,这一点爱夸奖别人的北宋文坛领袖,“古文运动”倡导者欧阳修也对其称赞不已。
苏舜钦在文学上很早就确定了自己的地位,当时就有一大批追随者;在政治上也算顺利,因为父亲的关系,他任补太庙斋郎,开始了官场生涯。后来调任荥阳县尉,最后又靠自己的本事考中了进士。1044年,蒙范仲淹的举荐任监管进奏院的集贤校理,时年36岁。他的未来在很多人眼里不可限量。
苏舜钦36岁之前的人生像开了挂,羡煞旁人!
②苏舜钦让仁宗皇帝头疼的参政之路
苏舜钦在监管进奏院之前,他的官职一直很低。但就如同后来陆游所言“位卑未敢忘忧国”,他凭借出色的文学才华积极参与到朝政的建设中。
苏舜钦21岁时,玉清昭应宫发生火灾,官职低微的苏舜钦到登闻鼓院击鼓上疏,奏章上洋洋洒洒一通写,好风梳理一下大意如下:
皇帝呀,你刀砍斧劈我,我也要说。我看了这一年的天气情况,实在是各种不好,我认为这是朝廷用人失当,政令多错误,赏罚不明造成的。
现在又发生了火灾,这是上天想惩戒陛下您呀,陛下赶快降低衣、食、住、行标准,并反省自己,展开自我批评,找自己的过错,向全国颁布安抚老百姓的诏书,取消无关生产的项目,拯救失业的老百姓。
朝中大臣特别是宰辅以及您的左右亲信,对国家没用就赶快罢免;玩弄权术沽名钓誉的人坚决加以清除。好好找一找朝廷在执政和刑罚方面的失误,收集民间的议论,这样大概才可以变灾祸为福庆。
……
从这封奏章中可以看出苏舜钦忧国忧民的情怀,但是一个21岁的小伙子,把一场火灾的起因直接指向皇帝,并且对朝廷重臣也进行了议论,这样再仁德的皇帝恐怕也不是很高兴吧?
况且虽然古代讲究“天人合一”,灾难对应着人的失德,但在这封奏章中也写了其他大臣就不认为皇帝错了,而“归咎于刑狱之滥”,让皇帝赦免一些犯人就好了,不像苏舜钦这样直接动了皇帝的奶酪,让皇帝降低生活标准。
玉清宫火灾发生后,宋仁宗想重新修缮宫殿,苏舜钦在这封奏章和随后的上疏中引经据典说皇帝不应该这么做,措辞激烈。
宋仁宗在乙亥年(1035)发布诏书,明令告诫臣下不要越职上书言事,苏舜钦就要越职上书,并且说皇帝以前下的那个诏书恐怕不是出于皇帝的本意,然后接着引经据典论述听良言的必要性。
这样三番五次的越职参政,次次都针对皇帝仁宗,干预他的生活和思想,皇帝估计对他不满很久了,但对于这样一个满腹经纶的年轻人又不能处罚,只能让他一直让他担任低微的官职。
后来苏舜钦考取了进士,也只是改任光禄主簿,做长垣县县令,又升迁做大理寺评事,监督在京的店宅事务,并没有委以重任。
宋仁宗康定年间,河东发生了地震,三十多岁的苏舜钦又往朝廷设置的意见箱中投放了上皇帝书,再一次表明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对国家的内政外交进行议论,这次文笔更加老道,所写的举措多于指责。
这时候的宋仁宗也比之前自信了,范仲淹推荐了苏舜钦,皇帝亲自面试后,把奏议院交给了他,而不到一年时间,就发生了“奏议院狱”,苏舜钦的从政生涯画上了句号。
所以好风认为“奏议院狱”除了仁宗为了平衡大臣之间关系而做的决定,还与苏舜钦个人年轻气盛,措辞激烈的进谏方式有关,对皇帝要求那么多,自己却私德有亏,监守自盗,挪用公款吃喝召妓。这次事件就是皇帝对其的一个警示。而苏舜钦的这种风格在宋仁宗时期绝对不是个例。
其次,“奏议院狱”是宋仁宗对士人行为的一种规范。
李强在《庆历士风与文学》一文中写道:
“进奏院事件与其说是保守派一次恶意的政治陷害,毋宁说是封建统治机制对士人行为规范一次深刻调整”
仁宗皇帝的大怒绝不是因为那四五十索公钱,而是对这批狂放之徒的整顿防范。这次聚会中很多当时的青年才俊,有着北宋时期文人特有的精神浪漫。他们大多狂放不羁,比如王益柔在宴席上吟唱的《傲歌》,“醉卧北极遣帝扶,周公孔子驱为奴”,这样的歌诗,连帝王、周公和孔子等都要调侃,这恐怕是封建王朝少有的事情。
皇帝觉得这些士子将来可能就是国之栋梁,这样轻浮怎么堪当大任,所以当王拱辰等人弹劾时,宋仁宗处理了聚会的人并特别下诏斥责文人的这种不端言行。
所以这次事件也改变了宋代文人的心态,苏舜钦的不幸警示蕴含浪漫精神的宋代文人要规范自己的言行,收敛自己的创作情感,让自己言行纳入政治理性。
至于苏舜钦因为这次事件影响,他离开京城和亲人,花了四万钱去苏州买下一块地方,建成现在还很有名的园林——沧浪亭。北宋时期的四万钱大概是现在的一千八百多万人民币,建设恐怕也是一笔不小的花费,这样看来苏舜钦真没必要挪用那四五十索公款。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沧浪亭这个名称可以看出苏舜钦隐居的决心。
可是一个志在“出手洗乾坤”的文人,怎么能甘心隐居,五年后他在郁郁中离世,让生命定格在41岁。
他后期的诗文充满了矛盾,有写隐逸情怀的,有对过去忏悔的,有为自己叫屈的,还有抒发壮志难酬的……
一场酒宴让苏子美从人生巅峰跌落,也让北宋文人的精神浪漫戛然而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