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人,生活在北宋,是幸运的。
那是一个重视人才,鼓励读书的时代,虽然到了后期社会并不安定,但是丝毫不影响文人们的发挥,一篇篇诗文隔着历史的时空传给我们,读罢让人心生神往。
北宋重要的文人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了便于大家理解,附上一张“北宋文人宝塔图”。
晏殊
图中的每一位人都是大名鼎鼎,才华横溢,先来给大家介绍塔尖上的这一位~晏殊。晏殊和范仲淹出生于同一时期,范仲淹比晏殊大两岁,但是在官场上范仲淹曾经为晏殊赏识,在晏殊身边工作过,晏殊还曾经举荐过范仲淹到更重要的岗位上去。
晏殊被誉为“北宋第一神童”,成名很早,相传他五岁就能作诗。王勃九岁指出史书错误,我已经觉得不可思议了。晏殊14岁去参加科举考试,古代讲虚岁,相当于现在上初一的孩子吧,和几千人一起参加考试,毫不怯场,超常发挥,直接考中了进士。
幸亏孟郊是唐朝人,如果生活在北宋,听到这个消息估计要晕了,因为他自己考了好多次,直到46岁才考中进士。
晏殊才华出众,但是也曾被贬,不过,这次贬官对于北宋教育界确是个好消息,因为晏殊被贬到应天府,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这里要说明一下,明朝初期的都城也叫应天府,在今天的江苏南京,南京之所以改叫这个名字是朱元璋的意思,暗含着“顺应天意”的意思)。
北宋的应天府有个五代十国时期留下来的书院,就叫“应天府书院”,晏殊是个读书人,被贬到应天府任知府后,大力发展书院。后来范仲淹因丧母守制于商丘,晏殊请范仲淹主持书院,他们为北宋培养了大批人才。后来晏殊回到京城做官,向皇帝举荐了范仲淹,不过后来范仲淹被贬,幸亏没有牵连到晏殊。
范仲淹
范仲淹是一个完美的人,他重情重义,勤奋努力,忧国忧民,后代文人提起他,无不为他竖起大拇指。不管哪个时代,拼到最后都是人品,人品好才能流芳百世,范仲淹就是人品好的那一位。
他一直以为自己叫“朱说”,直到22岁,才知道自己竟然不姓“朱”,本姓“范”。原来在他两岁的时候,在朝中做官的父亲范墉去世。他的母亲无奈之下带他改嫁到朱家,从此,范仲淹也随了继父的姓。得知自己的身世之后,范仲淹才明白,怪不得兄弟们经常取笑自己,原来自己是个“外人”。后来,范仲淹觉得自己必须混出个名堂来,要不然对不起九泉之下的父亲。那一年他辞别母亲,外出求学。
宋代读书人的地位很高,普通百姓要想改变命运,读书是唯一的出路。范仲淹没什么钱,读书时候每天煮小米粥果腹,他等粥放凉凝固结成块后,将之分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再吃点咸菜,就很满足了,他学习非常刻苦,五年没有脱过衣服睡觉,总是睡一会就爬起来读书,有时候困了,还给自己浇一头冷水,清醒下。
据说,有一次宋真宗赵桓路过范仲淹所在的书院,学子们争抢着去看,只有范仲淹不为所动,他觉得:自己早晚会入朝为官,见皇帝的机会有的是。在自己27岁那年,中了进士。他清正廉明,到哪里都会受到百姓的称赞。无论看到哪个官员搜刮民财,他都会毫不留情上书皇帝,因此他也得罪了不少的人。和刘禹锡一样,他也是被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贬。《岳阳楼记》就是范仲淹的代表作。“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些句子成为了后世文人的座右铭。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种精神一直都在范仲淹身上闪光。
欧阳修
晏殊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考官,还为北宋文坛发现了一个大人才~欧阳修。
晏殊擅长写词,欧阳修擅长写文。
欧阳修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和母亲一起投奔叔叔。叔叔家并不富裕,但是叔叔十分重视欧阳修的学习,尽力让他多读书。欧阳修十岁时候,从邻居家得到一本《昌黎先生集》,就是韩愈的文集,这本书让他大开眼界,可以说,韩愈对欧阳修的影响是终生的。欧阳修后来成为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
欧阳修比晏殊小16岁,他出道的时候,晏殊已经名满天下了。
欧阳修前面参加了两次科举考试,都意外落榜。第三次时,欧阳修充满信心,认为自己肯定能中状元,他甚至提前给自己做了一身状元服,准备到皇帝面前好好表现。不过人真不能太高调,这京城考试还没开始呢,就这样招摇,容易招来嫉妒啊。结果,欧阳修没有考中状元,不过却轻松考中了进士。后来晏殊说,欧阳修未能夺魁,与他锋芒毕露有很大的关系。欧阳修考中进士后就拜晏殊为老师。
晏殊崇尚道家文化,不喜欢与人一争高低,无欲无求,人称“太平宰相”。欧阳修耿直,年轻时候喜欢与人争论长短,晏殊保守,崇尚清静简单的生活,所以俩人的性格显得格格不入。欧阳修经常在众人面前和老师争论,这让晏殊感到非常尴尬,所以后期两人很少来往了。
不过欧阳修和范仲淹一直都是好朋友,范仲淹主张变法,欧阳修一直支持范仲淹,所以他也成了保守派的“眼中钉”。最后范仲淹被贬到邓州,欧阳修被贬到滁州。于是《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同时诞生了,两篇名作,虽然内容不同,但是都表达了作者高尚的思想境界。
有人说,欧阳修是“北宋文坛盟主”,欧阳修中了进士后,到洛阳做官,当时他的上司是钱惟演,在钱惟演眼中,欧阳修是个大才子,可不能亏待了。当时欧阳修和梅尧臣等几个有才华的年轻人天天游山玩水,根本不用太努力工作。正是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下,欧阳修每天读书,写文章,会朋友,过得不亦乐乎。
有一次,几个年轻的小伙伴去嵩山玩,傍晚突然下起了雪,几个人正在担心回不去要被领导责怪,结果钱惟演派人来了,还给他们带来了食物。来人告诉他们:“钱大人说了,府里也没什么事。哥儿几个不用着急回去。”多好的上司啊,真是让人羡慕。钱惟演用自己的“溺爱”成就了一位北宋文坛盟主。
《卖油翁》这篇文言文讲了熟能生巧的道理,是欧阳修晚年的作品。
欧阳修的一生中不但教出了一个优秀的学生——曾巩,还发现,提携了“三苏”(苏洵,苏轼,苏辙)。
苏轼
苏洵曾应进士不第,归而穷六经百家之说,致力于古文写作,同时努力培养自己的两个儿子。1056年,苏洵带着两个儿子进京赶考,第二年,苏轼和苏辙双双登科,一时传为佳话。
大家想必都读过《三字经》,书中有几句讲的就是苏洵的故事。“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三字经》中的这几句也是在告诫同学们应该把握住大好时光发奋读书,以免将来后悔。
苏轼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主考官正好是欧阳修。欧阳修看到苏轼的文章,赞不绝口。欧阳修翻过来掉过去看了好几遍,猜测这篇文章是自己的学生曾巩写的,他怕把状元给了自己的学生容易落人口实,所以另外找了一篇作为状元的文章,金榜公布时,真相大白,欧阳修特别后悔,就这样,苏轼和状元失之交臂。
欧阳修曾经对梅尧臣说:“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意思是:苏轼的文章写得太好了,我应该让他高出一头。后来欧阳修给了苏家父子和自己的学生曾巩很多帮助。
北宋文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