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9-05-26

2019-05-26

作者: 俊汝小囡 | 来源:发表于2019-05-26 09:44 被阅读0次

    心灵成长书吧:《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仁者,人也。”

    孔子这句话,在台湾学者孙隆基看来,即中国文化对“人”的定义。

    仁,左边是“人”字旁,右边是“二”,这形象地表达出孙隆基的基本观点:中国文化中,“一个人”只能在“两个人”的关系中存在。

    这颇有哲学意味,西方哲学也不断呈现类似的观点:你存在,所以我存在。

    现代心理学则称:妈妈是婴儿的第一面镜子,婴儿从妈妈这面镜子中确认自己的存在。

    我最爱的波斯诗人鲁米也说:我们是镜子,也是镜中的容颜。

    如此看来,中国文化的这个定义也蛮有普世价值。

    但仔细解读起来,味道就有了很大差异。

    你存在,所以我存在。其中的“你”,在心理学的解读中是妈妈,而在哲学的解读中,是上帝,是神。

    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说,关系有两种,一种是彼此利用的“我与它”,另一种是放下所有期待后而可能发生的“我与你”。为了方便理解,我经常说,这是我的本真与你的本真相遇而产生的关系,而新人本主义心理学给这个说法一个非常拗口的学术词汇——主体间性。

    然而,在神学家马丁·布伯的原意中,“你”是上帝。

    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因为“我”的存在,有赖于“上帝”而非人。孙隆基就此说:“西方人的‘上帝’是个体‘灵魂’认同的对象。”

    仁字中的“二”是什么呢?孔子给了答案——“亲亲为大”,也即一个人的存在有赖于要让亲人觉得他好。

    在孙隆基看来,这是中国文化与世界其他重要文化都不同的一点:缺乏超验的部分,一切都围绕着人伦而来。哪怕“天理”,也只是人伦之至的意思,而不存在一个神性的“天”。

    现代人很流行说身心灵,但中国文化即便说万物有“灵”,也只是说万物都有人性,而不是如马丁·布伯所说,万物中有“你”。孙隆基干脆说,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没有给“灵”留下一个位置。

    他说,中国文化中只有身与心。并且,甚至这个“心”,也只是身体化的。

    更要命的是,中国文化中的身与心存在着严重的分裂。

    中国文化中的一个“个人”,只是一个“身”。假若只有他自己,他的“心”就不存在了。

    一个“个人”的“心”,只能用到一个地方——为别人的“身”服务。假若这个人的“心”用到了自己的“身”上,他就是有“私心”。

    对此,孙隆基在《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一书中论述说:

    中国人的“一人”只是“身”,而“由己之身,及人之身”的活动才成为“心”,因此,被渠道化的“心”,其主要活动就是照顾对方的“身”。

    这段论述看似简单,但孙隆基这本400多页的书,是在这个基本论点之上构建的。并且,它简直能解释中国社会一切经典现象。举一些例子:

    【吃文化】

    孙隆基采用精神分析的观点说,中国文化还停留在口欲期,所以关于吃的一切都很发达。

    若用他的身心论来解释,则可以说,因只有“身”而没有“心”,所以,照顾好自己与别人,都是要让“身”满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9-05-2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xkxt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