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李玫瑾:孩子6岁前养成坏毛病难改掉?诸葛亮教你根治孩子问题

李玫瑾:孩子6岁前养成坏毛病难改掉?诸葛亮教你根治孩子问题

作者: 廖老思 | 来源:发表于2020-02-06 11:14 被阅读0次

    01

    这是个真实案件,并曾令无数网友大跌眼镜。案件涉及到四个家庭,从表面上看,这些家庭非常正常——父母关系良好,不存在单亲家庭情况,家族中也没有犯罪的历史,父母工作体面,家中经济情况良好;

    但是,他们的孩子,却是一起“绑架杀人案”的凶手,他们将一个小学生,骗到了一个工地,将其残忍杀害了,而这四个孩子,年龄最大的才17岁,最小的才15岁;

    当检察官责问他们的父母,怎么把孩子培养成了这个样子,其中有一个父亲短叹了一口气说:“哎,警察同志,您不知道,我家这孩子,我打过他,骂过他,说过他,什么办法都试过了,但是他不听啊”

    还有一个父亲说:“为了管好这个孩子,他不上学,我把他送到少林寺武校学了一年,回来他还是参加了这个案子。”

    从这些家长的口中,除了绝望,我们更听出了父母万般的无奈——我们尽力了呀,我们花了大量时间,花了大量财力、物力、精力,甚至想尽办法,拼尽全力的培养孩子改变孩子,但结果却事与愿违——孩子不但没有往好的地方改变,反而走向了不归路,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犯罪学家李玫瑾教授点评这个案件时说:“问题往前看,6岁之前性格养成,如果有些问题没解决,后边你就管不了了”,李玫瑾教授强调了孩子成长关键期的重要性,说明孩子每个年龄阶段都有不同的成长目标,父母及时的把握,孩子的成长才能够更加顺利。

    的确,这个无可厚非,这个就像农民种庄稼一样,不同时间干不同的活——什么时候松土,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给庄稼杀虫,都是要根据时节而定的;

    但是,孩子毕竟不是“庄稼”,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意识观念,也就是说庄稼永远是被动接受的——你在合适的时间帮我施了肥,我自然而然就能汲取养分,生长得更好;

    但是孩子不同,他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要不要改变我自己决定,因此,如果孩子从内心对父母的态度,就是反感、排斥,或是不认同的情况下,父母就是拼了老命,结果往往是不尽如人意的;

    就像这个案件中孩子父亲所说:打也打了,骂也骂了,说也说了,反正什么办法都用过了,就是没效果呀!请注意,这个父亲并没有说,他一直都是用错误的方式(比如:打骂教育)来管教孩子,而是“什么办法都用过了”,当然也包括了相对正确的办法,但是为什么就是没有效果呢?

    就像把一颗烤熟了的“种子”种进土里,不管我们浇多少水,施多少肥,它依旧不会有任何的改变;也像我们拿错了钥匙去开门,不管尝试了多少次,最后也还是没有办法把门打开,其实,或许我们从一开始就错了;

    就像“种子”它不会自己把自己“烤熟”,一扇门也不会自己把自己给锁起来一样,一定是哪个“糊涂蛋”粗心地拿错了钥匙,还拼命责骂这扇“门”不听话,或者抱怨这个“种子”太顽固了,其实,是我们从未深入了解过它们——别把种子烤熟,别拿错钥匙开门。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得出结论:当家长不了解孩子,并且没有和孩子建立良好沟通(钥匙)以及良性亲子关系(种子)的时候,那么,那么父母对孩子的管教,哪怕也曾使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也是起不到太大的作用的,有时候甚至起到了反作用。

    还有一个案例,也说明了这个道理。去年12月份,湖南沅江一名12岁男孩小吴,在一次抽烟被妈妈发现后,因不满妈妈的管教方式,最终持刀将母亲残忍杀害了。据调查发现,小吴从小跟爷爷一块生活,跟父母基本上没有什么沟通,也很少交流内心的想法,当然也就更谈不上什么良好的亲子关系了。因此,父母纵然千辛万苦,纵然对孩子的教育倾尽全力,但是,如果没有把时间花对地方,或者说,没有找到与孩子沟通的技巧,以及相处的方式,而是凭借“你是我生的”,就对孩子进行大管特管,结果往往是不堪设想的;

    02

    那么,在教育孩子方面,父母到底应该把时间精力花在那些地方,如何才能和孩子建立其良好的沟通以及良性的亲子关系,让孩子愿意接受父母的正面影响呢?

    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生活中我们父母的哪些行为,是不利于父母和孩子之间建立良好沟通以及良性亲子关系的,也就是说,正是因为父母有以下的思维观念和行为,导致孩子不愿意甚至拒绝接受父母的正面影响,用俗话说就是:“你让他往东,他偏偏往西!”,究竟是什么影响的呢?

    焦虑

    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父母溢于言表的焦虑情绪,是让孩子不愿接受父母正面影响的罪魁祸首。

    父母的焦虑体现在哪些地方?

    第一,主要体现于不能包容和接纳孩子的缺点,并且,对于孩子的某些不良行为较为敏感,容易夸大。

    第二,对于孩子的这些缺点,父母总想着立马解决,或者希望通过某一次“管教”就能够产生翻天覆地的效果,而一旦结果不尽如人意,则会继续加大父母的焦虑,由此陷入恶性循环。

    比如说孩子和父母顶嘴,起初可能只是因为一件小事,但父母立马把孩子“顶嘴”这个行为无限夸大——这么小就敢跟爸妈顶嘴,以后长大了还得了?

    于是,在焦虑的逼迫下,父母便希望通过一次谈话(努力),就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那怎么实现呢?思量想去只有通过打压、责骂的方式,见效比较快,就像孩子在还小的时候哭闹不休,于是父母一皱眉头或者一个巴掌送上,孩子就不敢再闹了(当然也可能闹得更厉害),至少可以从表面上压制住孩子的情绪;

    这就像把一个发烧的人,丢进冰窟窿,而希望由此得到立马“降温”的目的,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心理学家奈特.丹雷蒲博士所说:

    “努力是革除坏习惯,养成新习惯的最大障碍。努力革除坏习惯,只会使这习惯更增强。”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孩子的坏习惯往往不是某个瞬间养成的,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换句话说,孩子养成这个不良行为的过程,其实是通过父母所营造出来的成长环境,潜移默化自然而然形成的;

    也就是说并非是靠“努力”习得的——就像孩子玩手机玩游戏是不需要用努力去坚持的一样,而是受父母或同学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就踏进了沉迷游戏的“征途”,根本不需要用到所谓的意志力去坚持。

    同样的道理,既然,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以及观念也是在日积月累中,不知不觉养成的,就像心理学家梅尔兹在其著作《人性的开拓》中说道:

    “我们目前所持的观念,不管好坏、真假、都是在漫不经心的情况下形成的,没有一点勉强,也没有丝毫“意志力”的驱使。”

    因此,改掉孩子的坏毛病当然就不能靠“努力”或者“急功近利”的方式进行了,而是应该让孩子有一个循序渐进,慢慢适应改变的过程;

    有时候,你越是“努力”地去纠正孩子的坏习惯,反而会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比如:你不让我玩手机,我偏要玩;最终导致问题更加严重,亲子关系也更加紧张,从而又导致父母更加的焦虑,而后又发展出更多让孩子感到不满意甚至排斥的行为,或错误教养方式,例如:打骂、训责、唠叨、等等;

    可以说,如果父母没有意识到,纠正孩子的坏毛病需要足够的耐心,需要重新通过营造一个正面的环境,以促成孩子循序渐进的改变,并且,及时调整自我焦虑的情绪,那么,父母将逐渐失去对孩子正面的影响力,孩子就成了一颗被父母焦虑情绪烤熟的“种子”,或者成了被父母拿错了钥匙却用力关上了的“门”。

    03

    之前有一个家长联系到我,跟我讲了这样一件事:他说自己平时工作非常忙,经常需要出差,所以,比较少陪在孩子身边,有一次,他听孩子妈妈说,这段时间孩子出现了逃课的行为,而且在家里一点都不听教,于是他月中请假回了趟家,把孩子给揍了一顿;

    原以为这事就这样过去了,没想到,一次无意中翻开孩子的草稿本,发现里面画了一个小人,下面备注写着“可恶的老爸”,而且画面上的眼睛、鼻子、甚至整个脸部,都被孩子用圆珠笔

    得面目全非了,这个父亲开始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问我该怎么办?

    我说首先,你要把这件事真的当成重要的事来看待,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付出时间来陪伴孩子,倾听并关注孩子的内心,如果我们父母没有从内心有恩于孩子,只是凭着“我是你爹”,所以我就可以管你,就可以对孩子大打出手,那么,他这次是在草稿纸上,用笔把你戳得面目全非,等孩子长大以后,他就可能用刀子把你戳的面目全非了。

    另外,要真正的意识到,孩子的问题不是一天之内养成了,而是由于长期的父母陪伴的缺失,或者是错误的沟通(教养)方式,才逐渐养成了孩子的某些不良习惯,就像有句格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因此,我们父母不要奢望在短时间内,就能够促使孩子发生改变,那是不可能的?有的父母很天真,认为帮孩子报一个兴趣班,或者辅导班,或者干脆把孩子扔给一些夏令营组织,以为这样问题就解决了,就像开头我们所讲的涉案孩子的父亲,以为把孩子送到少林寺武校,让孩子吃点苦头之后,他就能够自动发生改变,不得不说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行为;

    因为,孩子从开始到现在,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主要是在父母所营造的家庭环境下形成了,父母是根,孩子是叶,也就是说,真正的原因是在家庭之中,而非家庭之外,就像佛语所说:“佛向心中作,莫向身外求”就是这个道理;

    其实,归根到底,是父母不愿意付出时间,正面对待孩子的问题所导致的。表面上老说孩子的教育很重要,陪伴孩子很重要,但是,到了实际去做的时候,却虎头蛇尾,要么是把孩子的教育,推给学校或辅导机构,要么就是气急败坏、火急火燎地对孩子的坏习惯大加训斥,把孩子骂的狗血喷头;

    又或是责备另一半——怪孩子他爸\他妈没教好,还有的父母嘴上说没时间,工作忙得不可开交,但是再忙却能够抽出时间,陪朋友吃饭、打牌,再忙也能挤出时间刷新闻、玩微信、刷短视频,但是一回归到孩子的教养问题上,“没时间”这个词就像一块“挡箭牌”一样,习惯性地从嘴巴里蹦出来,早已习惯成自然了——逃避,不面对。

    其实,孩子是在父母所营造出来的家庭环境下长大成人的,如果父母不从自己身上检讨原因,不从自己的身上寻求突破和改变,也不注重提升与孩子间的沟通、相处的技巧;没有真正意识到付出时间陪伴孩子,付出耐心包容接纳孩子的重要性,那么,孩子的改变将永远是“水中月镜中花”,纵然(父母)忙得不可开交,到头来却可能依旧落个“竹篮打水一场空”,甚至食下自己当初种下的“恶果”。

    04

    当孩子已经出现了不良行为习惯的时,父母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呢?

    历史上,有一个“诸葛亮七擒孟获”故事,非常形象的说明了这个道理。故事梗概如下:

    由于诸葛亮建立蜀汉之后,定下了北伐大计,而当时西南夷的老大孟获带着十万人马侵犯蜀国(攻打诸葛亮),因此,为了解决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决定先把孟获拿下,怎么个拿法呢?如果直接把孟获抓了砍了?

    由于孟获当时在西南夷中威望很高,你砍了孟获,估计要不了多久,“张获”“李获”又出来捣乱了,所以,诸葛亮决定,以攻心为上,一定要让西南夷的老大孟获输得心服口服,只有让他心悦诚服,主动请降,才能使南方真正稳定下来。

    因此,诸葛亮通过各种计谋,把孟获抓了又放,放了又抓,总之一句话:“不服来战”,就这样反反复复,等到孟获第七次被诸葛亮的人抓住后,诸葛亮还是打算再放了他的时候,孟获连忙下跪发誓:“以后绝不再谋反。”;

    于是诸葛亮委派他掌管好自己的地盘(别再出来捣乱了),孟获以及他手下的人听了不禁深受感动,从此,在孟获掌管期间,南蛮再无谋反的举动。

    其实,家庭教育何尝不是一种亲子间的心理战术?从刚开始的不信任,不了解,不服气,不甘心;再到后来的,彼此了解,心悦诚服,且许下誓言,孟获的改变,其实隐喻了那些叛逆孩子的改变;

    孩子的那些屡禁不止的坏毛病,就像孟获那伙人的“谋反”,你靠强硬的打压是行不通的,而每个父母都应该成为家庭教育的“诸葛亮”,用足够的耐心、包容、接纳与信任,并且真正愿意付出时间,走进孩子的内心,并且在孩子与父母的心间,搭建一座沟通之桥,一扇互通之门,孩子成长的种子,才能够真正的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李玫瑾:孩子6岁前养成坏毛病难改掉?诸葛亮教你根治孩子问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xmyx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