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脸婆”,是人们形容年老色衰的女人的,“黄脸婆”不只是脸色会发黄,脸上的线条也不紧致,法令纹之类的很明显,再配上黄脸色,人会特别显老,甚至连表情都有些凄苦。这些问题一旦出现,其实是身体在告诉你,它因为气血虚在“舍车保帅”,决定脸色的“血”,和决定表情的“气”,都不足了。
你可能会觉得奇怪,黄脸不是脾气虚吗?怎么又要补血了?
这是因为血虚是脾气虚的结果。
中医的脾是主运化的,这个运化就包括了对食物中营养的吸收和输布,脾虚的时候,就算你吃得再好,照样可能营养不良。按照现在人们的饮食状态,贫血已经很少见,血虚的人却比比皆是,因血虚导致面色黄的人并没减少。这些“黄脸婆”每天吃的食物质量一点不差,为什么还会如此?就是因为她们没有吸收营养的能力,是捧着金碗要饭。所以,要想改善血虚,必须改善脾虚的症状,身体才有造血的能力。
除了脸色黄,“黄脸婆”显得很憔悴的另一个原因是脸上的线条不佳,用美容的专业术语是:“苹果肌”下垂,法令纹明显。而这些也是脾虚所致,因为脾是主肌肉的,身体任何一个部位的肌肉,都由中医的脾气决定。
从进化角度讲,脸上的线条是由表情肌决定的,而表情肌,是生物进化到人类之后才有的,包括我们的近亲大猩猩,也是没有表情肌的。所以,动物难有哭笑的表情,表情肌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组织。
我说过多次了,进化学上的铁律是:进化中出现越晚的组织,越高级的,退化越早。所以,表情肌会随着增龄最先退化,之所以“黄脸婆”的表情肌出了问题,是因为她们在体质上先虚了,未老先衰了,这个虚就是脾虚。
这种人在体力上也不会好,很容易疲劳,做饭时站着切会菜都能腰酸背疼,而且稍微累一点,老毛病会发作。比如慢性泌尿系感染之类,这些都是由脾虚导致的。因为脾主肌肉,而且脾是“谏议之官”,“谏议”就是挑错,类似免疫力系统的“免疫监视”功能,脾虚的人免疫力低,不能及时识别细菌病毒这样的敌人,或者识别了又打不过,所以很容易出现各种感染,感染治愈后很容易旧病复发。
由此看来,给“黄脸婆”“扫黄”,绝对不只有美容效果,肯定是先从内里改善体质,随着脾虚病状的改善,面色变好是自然而然的事。
用什么药物能健脾扫黄呢?其实很简单,也是我常推荐给咨询者的,一个是黄芪,一个是阿胶。
黄芪是健脾补气的要药,尤其可以用来增肌,黄芪之所以是治疗糖尿病时的首选,就是因为它可以通过增加肌肉的体量来分流血中的糖分,使血糖降低。黄芪有生、炙之分,“扫黄”最好用生黄芪,因为炙黄芪在经过蜂蜜炮制之后,补气的力量弱了些,主攻方向转为了脾胃虚寒,专长是温补中焦了。如果就吃点冷的、硬的就消化不好的人,那时候更需要用炙黄芪更佳。
阿胶是“补血圣药”,特别是东阿阿胶,是入肾经的,这就意味着阿胶补血能补到身体的根基,补到最深层。
“黄脸婆”的黄是因为血虚,生黄芪可以增加她们生血、用血的能力,但这需要时间。在等待的过程中,阿胶及时补足了血虚,所以黄芪配阿胶,是黄脸婆的“扫黄”绝配。
中医讲“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如果单纯补气,气没有可以运行的血,只能空转;单纯补血,血缺少气的推动,无法运行。黄芪补气生血,减缓表情肌的萎缩;阿胶补血养颜,让黄色逆转。二者动静结合,气血双补。一般来说,只要大便不干,这个“药对儿”就可以时常用。
每天可以用生黄芪10克用开水冲泡代茶饮,送服5~10克阿胶,如果有舌苔腻的问题,可以在黄芪茶中加陈皮10克,帮助化湿,也减少阿胶的滋腻,一般坚持一两周就能明显地扫除脸上的黄气。
先说黄脸色。
中国人是黄种人,皮肤本身就应该是黄的,但这个黄一定是有光泽的黄,气色再好一点应该是白里透红,这才是健康的。而黄脸婆的黄是病态的黄,没有光泽,《黄帝内经》形容它说:“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意思是正常健康的黄肤色,应该是像丝绸裹着雄黄一样,黄色有光泽而且光泽是很含蓄的,不是像黄土一样的黄。一旦面如土色,就是脾气的病色,也就意味着脾虚了,因为中医的脾对应着的就是黄色,脾虚人的第一个表现就是面色萎黄。
从西医角度讲,皮肤的黄色其实是皮肤细胞被氧化的结果。随着增龄,皮肤的氧化程度加深,人就是这样一点点衰老的。所以,人从生到死,其实就是一个被氧化的过程,氧化到最后就是死亡,就像蜡烛一样,蜡烛燃烧就是氧化,烧到最后火苗就熄灭了。如果你早早就成“黄脸婆”了,说明你早衰了、过度氧化了。
在我们的身体中,皮肤、头发都是相对次要的器官组织,当身体的气血不足导致能量供应受限时,为了保证重要器官比如心、脑、肾的供应,身体会本能地对次要器官的供应进行“熔断”。这个时候,头发、皮肤是首当其冲的。所以,身体不好时,先出现的变化是气色,黄的脸色就是在提示你要补充能量了,具体一点说就是要补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