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说过生态思维的第一要义是发现生态位。看到生态系统中有哪些生存要素是富余的,能够提供生存空间。那么如何才能发现生存要素,并找到自己的生态位呢?核心是学会创造性“观察”。
什么是创造性观察
创造性观察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发现的过程、提问的过程。提问就像是顺藤摸瓜,逐渐帮你发现其它的关联概念、信息和问题,由此看到背后真正的“知识网”,并将这些概念、问题和知识与自己建立关系,形成洞察和智慧,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身边的世界。
![](https://img.haomeiwen.com/i14129622/581ae68840a4ec48.png)
芝诺曾说:“人的知识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的越多,圆圈就越大,不知道的也就越多。”
想象这个圆圈代表了人类的所有知识,在你小学毕业时,只是了解到其中一小部分。在高中毕业时,你了解了更多。等到本科的时候,你有了自己的专业。而硕士学位让你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深的钻研。继续阅读学术论文,你会逐渐抵达人类知识的边界。你花几年的时间试图突破边界,这个凸出来的部分,让你获得了博士学位。从此你在某个领域成为了最厉害的人,因为你真正懂得了更多的知识。
![](https://img.haomeiwen.com/i14129622/dbd0852a3b2bcb55.png)
这个世界就像一个乐高游乐场,里面存在各种各样的积木(生存要素),但事实上这些积木怎么使用,不完全取决于它本身的物理性质,还同时取决于我们自身的认知和生存场景。
吴伯凡说,“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不过是一种生存手段而已。”如果某个东西对你的生存息息相关,你自然会去了解它;如果这个东西跟你的生存没有什么关系,大概率你就会忽略它。卡西族人在自己的生存场景中,就创造性观察了身边的生存要素。
01案例:卡西族人和榕树
在印度东北部的梅佳拉亚邦,陡峭的高原上生活着卡西族人。在这里悬崖陡峭、河流湍急,他们常常需要在森林里穿梭,比如外出打猎捕鱼、赶集、与其它部落联系往来。
然而,“这里是地球上最湿润的地区,年降雨量高达11.8米。当地雨量很大,气候潮湿。尤其是乞拉朋齐附近有个叫毛森拉姆(Mawsenram)镇的地方,那里年降雨量占世界第一位。”
国家地理中文网的摄影师冯大伟曾去过当地,他说“当雨季来临的时候,巨大的降水让乞拉朋齐山谷里的溪水暴涨20倍,人造的桥梁根本无法经受住洪水的肆虐。”
卡西族人从自己生存的环境中,观察到榕树不同于其它树木的很多特性:榕树带有气根,一天可以生长2.5厘米。这些气根结实、柔韧并且可以弯曲成各种形状。榕树扎根深厚,不容易被河水冲走。
他们尝试使用榕树的气根,搭建步梯、桥梁,以帮助自己在森林里安全穿行。他们特意把印度榕种在河边,随着印度榕生长气根的时候,卡西族人利用竹筒引导气根的生长方向,一直延伸到河的对岸。这些气根在生长过程中聚合在一起,分享营养和资源,还会比单独的气根生长得更好。
经过10-15年的培养,这些生长的气根才能足够坚实,可以支撑人在上面行走。这些生长的气根成为了一座座具有生命的桥梁,连洪水都无法冲走,帮助卡西族人安全地在雨季穿行。其中在Nongriat村最有名的双层树根桥,至今已经有250年的历史。
榕树和卡西族人
《绿色星球》片段节选,推荐去B站观看更多精彩内容。
卡西族人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这个世界提供的远比我们想象的多,只是我们不一定能创造性观察和利用。同样的资源放在那里,一个人越能主动探究这些资源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并将其可能性转为新的现实性,也就拥有了更多的机会。
1.观察的第一个层次:生存要素
如果你尝试主动去观察身边的世界,你就能看到周边有哪些过剩的资源、生存要素,为哪些人创造了生存的空间。比如每年学生毕业,都有大量的书籍、二手家电会被遗弃,一般人可能觉得可惜但是自己用不上也就算了。但是有些人从中看到自己的生态位,也就是挣钱的机会。他们就专门做毕业季二手买卖,倒手后卖给刚入学的新生挣取差价。还有每年大量餐饮店倒闭,就有人专门回收这些二手设备,再卖给新的创业者。这也说明了,同样的东西是垃圾还是资源,和你自己有什么关系,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物理性质,同时还取决于我们自身的认知和生存场景。
打开新的认知,就意味着全新的可能性。刘润曾说,在商业中有最重要的两类角色,创造价值和传递价值的人。那什么是创造价值的人呢?比如做调研、设计、产品、技术等,只要有助于创造出产品或服务,那就是创造价值的人;那什么是传递价值的人呢?比如渠道、广告、视频、内容、运营等,只要有助于找到客户并卖出去,就是传递价值的人。
哪怕你是一个身无分文、毫无背景、没有任何所长的普通人,都可以随时准备着做一个"传递价值的人”。那什么才算是真正的“准备”呢?比如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行业,找10个可以合作的供应商(甚至不谈合作,直接加20%溢价销售)、认识10个有购买意愿的客户、尝试写10篇推广文案等等。当你找到第一个用户成功卖出去后,就意味着属于你的机会才真正到来了。
有时候机会来临,很多人只能眼巴巴的看着,因为这不是他们能承接得住的机会,抓住机会是需要能力基础的。当然这个基础不是说你必须要拥有多少东西,而是说你至少有能力可以调用。在年轻的时候,大部分人是很难挣到钱的。年轻人找工作是为了用时间去换能力或学习本事,然后不断积累自己的本事、本钱、人脉、信息、资源、渠道等等,在机会来临的时候你要将这些要素快速重组,从而持续创造和变现价值。
作为后来者的我们,主要特点一般是年轻和一无所有,表面看起来非常劣势,但是这种极致的劣势背后,也暗含着极致的优势:做选择的成本低、试错负担低、没有经验障碍。更重要的是,其实有三类最重要的生存资源,是时代赠予我们每个后来者的礼物:
越用越多的网络知识资源,比如百科、电子书、在线视频,你可以在互联网自学任何东西;
你这一代消费者需求变化(每5年一代),比如汉服圈、娃娃圈等,你更能看到变化和理解。
每个时代社会或行业溢出的技术或资源,比如从1G到5G网络技术的普及,带来全新的机遇;
![](https://img.haomeiwen.com/i14129622/c587b623b9236425.png)
而作为后来者,没必要纠结于资源的所有权,而是要观察不同资源的使用成本、观察这个时代用户的需求变化。这个世界就像一个乐高游乐场,我们要做的就是去组合资源进行创新。检验创新的效用可以参考“10倍法则”,比如让一个事情效率提高10倍、使用起来简单10倍、成本降低10倍等等,从而更好满足其他人的需求,找到新的生态位。
比如戴尔就是个大学生创业的故事,他想挣钱但是没有什么资源,对计算机比较了解,最开始就是帮同学组装电脑。因为他没有资金、没有产品、没有门店等,所以需要用户先付定金,然后他去采购不同部件回来组装售卖,发展出了0成本0库存0风险的商业模式,再慢慢发展做大。再比如Airbnb,最开始就是两个交不起房租的年轻人,在房间中多放了张空气床垫租给别人,减少还房租的压力。后面客人多了继续找房源,就将所有的闲置房源都连接起来出租,逐渐发展出了共享经济模式。
观察的第二个层次:隐性规则
在不同的环境或局部场景中,除了观察存在哪些生存要素,还需要观察“看不见”的手,也就是隐性规则。在不同的环境中,存在不同的主导规则,这些看不见的规则,影响着彼此的生存。比如你生活在信仰穆斯林宗教的地方,是不能吃猪肉的。作为外来者我们常说要入乡随俗,就是避免自己的无知,触碰到当地的规则,从而带给自己不必要的麻烦。
不同的环境中,生存的法则和秩序就不一样。比如说在乡土社会中为什么可以门不锁窗不关就出门,而在大城市家家户户大门禁闭,甚至连隔壁家可能都不认识?因为乡土社会是熟人社区,大家长期互动和博弈中形成了利益共同体;而城市社会是商业社区,更多是陌生人短期交易的买卖关系。
关于隐性的规则,施展讲过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案例。在17世纪的时候,新加坡占据着马六甲海峡,成为了海洋贸易的中转站。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劳工,背井离乡来到新加坡后,为了不被人欺负,就组成了各种会社,他们拉帮结派、经常引起种族冲突。这让英国统治者很头疼,所以在1877年英国人成立了一个机构,要求所有会社统一过来注册。只要注册就是合法的,不注册就算非法,就会成为打击治理对象。对这些会社来说,还是注册了更省心,但是注册后就得接受法律管辖,慢慢地就只能走正道了。
在这里最有意思的是,因为英国人的法律提供了一个所有人都必须接受的新秩序,不同的群体在这里产生了一种新的互动规则。不同的群体之间有什么矛盾,都得在法律框架之下解决,这样暴力冲突就大大减少了。比如大街上清真的摊位隔壁就挨着卖排骨汤的,两家也可以和谐共处。跨文化、多元交融天然地在这里发生,新种族和新文明的到来,对他们来说意味着新的市场和商业机会。
观察的第三个层次:理解他人
除了观察生存要素和规则之外,我们还需要学会观察和理解他人。这是因为人类社会是一个网,每个人都生活在与他人的联系之中。如何观察和理解别人的反应和情绪,就变得非常重要。
武志红曾分享过:“人是社会的人。每个人在和社会的不断互动之中,重新塑造自己。情绪是指一个人面对外界信息做出的本能反应,情绪是即时生成,瞬息万变的。而性格是一次次情绪反应之后,一个人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处理外界信息的关系模型,性格是特定倾向的。性格在关系中形成,也在关系中发展和改变。因为每个人都会无意识的把自己的内在关系模型投影到新的关系建立中,不同人的关系模型在冲突中发展,产生了改变和新的可能性。”
情绪是非常复杂的,我们甚至经常误解对方的情绪。这是因为每个人的情绪颗粒度都不一样,又非常难以准确的描述。德国有个人叫做约翰凯尼格,花了7年的时间制作了一本悲伤词典。比如有个词叫“Anecdoche”,讲的是大家热烈交谈的时候,你也想参与,但是没有人要听你说。这样的词语还有8000多个,形容各种不同类型的悲伤感受。
情绪颗粒度越细的人,越能感受和理解别人的情绪变化,但也越容易自己多想导致内伤或误伤。如何尽可能减少自己在情绪互动中受到伤害呢?我们可以尝试改变自己对待一件事情的“情绪反应”。情绪交流是双方的互动,如果我们中断情绪的互动,那么负面情绪自然就随之消失。比如网友骂你一句,你骂回去双方就会吵架,你不按套路出牌夸一句网友“对对对,你说的对”。这就打破了情绪的互动,别人就没法和你吵了。
但是要想真正理解一个人的情绪,我们需要进入对方的“现象场”。这个概念是罗杰斯提出的,现象场代表一个人的体验和某个时空等环境因素的结合。只有进入一个人的现象场,我们才能真正“成为某某某”,从而理解对方的在想什么。
汪志谦讲过一个关于现象场的故事。看看这张图片,你猜这个走廊是做什么的呢?其实这是一家幼儿英语培训机构教室外的走廊。这家机构的创始人说,他是根据北欧的风格特别设计出来这种简约风。
![](https://img.haomeiwen.com/i14129622/ca59de31b52dd198.png)
听起来很专业很高级,但这不是小朋友们所需要的。小朋友第一次来这里试课,会觉得有一点害怕,感觉这里很陌生、冰冷,想回家。汪志谦带着他走到走廊上,让他一起蹲下来看看。这家机构的创始人说:“汪老师,我从来没有用这个视角来看过这个走廊,我现在才发现这个走廊挺冰冷的,对吧?”
其实蹲下来的瞬间,我们就进入了孩子的“现象场”,看到同样视角下的事实和要素,从而才能感同身受。哪怕你没有时间去到这个“现象场”,你也可以问问孩子今天的经历和故事,听一下她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从而真正的理解她在担心什么。
这就是换位思考,只有进入别人的现象场,才能基于具体的事实,来解读情绪和事实背后的意义。同样的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和位置来看,可以解读出完全不一样的意义。
比如古人说“劝君莫食三月鲫,万千鱼仔在腹中。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待母归。”基本的意思是,春天是鲫鱼和小鸟繁殖的季节,不要去钓鱼打鸟。但在基本意思背后,还有网友解读出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如果你食不果腹,那就不用讲究这个,春天打鸟钓鱼也是可以的,毕竟你自己都要饿死了。第二层意思是,如果你衣食无忧,就要讲究下这个,如果还在春天打鸟钓鱼就失去了仁爱之心。第三层意思是,如果你自己衣食无忧,你看到食不果腹的人在春天打鸟钓鱼,就不要指责对方,不然你也是失去了仁爱之心。”
换位思考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商业关系之中。比如销售的本质不是帮公司卖东西,而是帮用户买东西;价值主张的关键不是卖点,而是用户的买点;用户根本不在于企业内部的组织流程、核心竞争力或重资产设施等等,用户只在乎是否能解决自己的问题、满足自己的需求。
但凡用户关心的,才构成用户眼中的价值,以及用户认为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淘宝不做物流,而京东必须做物流。因为淘宝的价值点是便宜,如果自建物流就导致成本过高,弱化自己的优势;但是京东的价值点是品质好,如果不自建物流就没办法保障用户的体验,无法强化自己的优势。所以说企业选择轻资产还是重资产,关键还是得换位思考,结合自己现有的资源禀赋和优势,看看用户对你的真正需求是什么。
总结回顾
我们一起回顾下,生态思维的第一要义是发现生态位。看到生态系统中有哪些生存要素是富余的,能够提供生存空间。那么如何才能发现生存要素,并找到自己的生态位呢?核心是学会创造性“观察”,而创造性观察,又分为三个层次,包括生存要素、隐性规则、理解他人。
生态思维,是一个关于生存选择的策略思维。让我们以自然为师,观察和学习不同物种如何找到自己的生态位、在关系网中趋利避害、不断适应新的变化,最终能够活下来、活得好和活得久。
我将用十三篇文章,系统的讲解生态思维,带你真正入门,本文为第二篇。关注本账号,跟着我一起来研究生态思维,升级我们生存的策略。如果内容对你有所启发,你的点赞、收藏和评论,是对我最好的帮助!感谢~
特别声明:本文的案例、图片和视频素材来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或版权方所有。如果侵权,可联系删除。此外,也推荐大家去B站观看完整版本《绿色星球》纪录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