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最大的新闻就是英国脱欧了,作为一个不明真相的懵逼群众,小花只好到处去围观各路牛人的高见来涨姿势。
看到这一条答案时,我还是蛮意外的,没想到依然很多人觉得时事与己无关,不管外面天翻地覆,以为守着自己一亩三分地就可以安然度日了。
金融市场的屁事跟普通老百姓没多大关系?全球金融牵一发而动全身,辐射到每个普通人身上,影响有大有小而已。
不过也能理解,升斗小民整天为了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奔忙,无心理会世上发生的大小事,认为有天大的好处轮不到自己、有天大的灾难也祸不及我,既然看不懂那就选择直接忽视,什么机遇、什么危机避险都统统作废。坦白说我以前也是这样想的。
联想起近日普通民众对另外一则新闻的态度——“多个省份公办普通高校的学费将金秋起上涨”,你就会发现底层人民一面知足保守,一面在价格、金钱面前特别敏感脆弱,以至集体无意识扮演受害者。
学费涨多少、上涨原因、是否在合理和承受范围内,这些信息他们一律不追问,上来就条件反射表达这是贪腐敛财、是不作为和社会不公。让人悲伤的是,穷人在新闻下评论万条亿条反对言论都无济于事,该涨还是涨,可他们除了表达愤怒根本不能做点别的。
这两件小事放在一起,你会发现穷人之所以穷,“局限性“是最大原因。他们安贫乐道只看眼前的一亩三分地,从来不关注外部环境,别说未来趋势,就算眼前的趋势机会也没能力和意识看清楚,以为只要足够“努力”做好自己就可以“成功”;又因为常常低估世界上发生的坏事,比如客观事实之一“通货膨胀对于财富的巨大侵蚀作用”,发现你想做成一点事非常困难,感觉别人整天跟你作对(如买房越来越难),没辙,只能感叹社会不公制度不好,呼唤救世主降临。
当然,穷人的“局限性”却不能说是自己作的,人本来就很难突破客观条件的限制,穷人不敢生病,没有良好的受过教育,很多人都只能勉强生活,机会成本太大,一旦投资失败,可能生活都成问题,这就导致了趋向于积蓄,规避高风险:家庭出身和环境因素导致了“我们光是活着就已经竭尽全力了”。
除了局限性,穷人思维还爱感情用事、用本能解决问题。《好先生》里孙红雷扮演的男主重要的人生转折点是08年金融危机,危机前他太过乐观举债买了大量固定资产(游轮房子车子),危机后,为了还债他原本可以将房子抵押,却以女朋友喜欢房子为由拒绝这样做,铤而走险走黑道贩卖护照,结果判2年牢狱,原本可以拿钱赎身,还是舍不得卖房子牵连女朋友,2年后出狱早已物是人非,房子女朋友金钱事业全都灰飞烟灭。
编故事的人喜欢用“为了爱情牺牲自己”来感动观众,但稍理性一点,就会发现孙红雷简直蠢哭了,两年的自由和时间,何以比不上一栋房子?穷人思维里的短视和不知以退为进,让我们竟然愿意拿出信用、时间和自由来交换金钱,还为自己特别能忍耐、吃苦而感动。
我们读大学最重要的任务与其说是去大城市谋求一份好工作以改变命运,不如说是为了从根本上摆脱“画地为牢”的奴性和凭本能行事的盲目抓瞎,变成一个敢想敢做、但又足够理性的自由人,不忍受贫穷,不逆来顺受,不认为抓不到的就永远遥远。就像开头所说的金融市场,也许短期内我们没有足够的余钱来玩投资让钱生钱,但提前做好功课了解趋势,总能在未来抓住机会翻身逆袭。
转变了观念,那么,最重要的就是原始积累了。富人有原始积累可以有更多选择来规避风险,穷人要做到资本原始积累,很难,时间很长,怎么样加快存够初始的20W、50W?如果以每个月存三五千的步伐来看简直又累又漫长。
最有效的办法是让你的薪资跳跃式上涨,而跳跃级涨薪最好的办法只有一个:在学习能力最强、最自由和热血的年纪投资自己,去阅读、游历、结识厉害的人,让自己成为一个优质资产,毕业后寻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发挥最大的价值。
这要求你永远不知足不停留在舒适区,在你能满足生理需求的时候,试着去满足安全需求,再试着去获得爱和归属感,获得尊重,像下面这张图展示的这样——
好了,突然变得鸡汤了,就到这儿吧,希望并不是理都懂然并卵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