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5年起,信用卡经历了第二次跑马圈地,这一时期的跑马圈地与2008年-2011年那段时间的跑马圈地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有这样3点:
1、08年跑马圈地,还处在中国信用卡发展初期,主要挑战是对于信用卡这样一个新事物,中国人的接受程度不高,解决的是如何让洋模式本土化,符合中国人的需要;
2、对应的,这一阶段,经营还以卡为主,所谓的跑马圈地都还是以发卡数不断突破为主;
3、这一阶段信用卡的盈利模式尚不清晰,一度有商业银行讨论是否要大力发展预付卡模式;
而10年后的再次跑马圈地,有以下的特点;
1、人们已经经过了PC时代进入移动互联时代,对信息技术的发展接受度更高,更直观的说,这一时期快速发展的P2P、网络小贷,快速的刺激了一波个人消费信贷需求;
2、信用卡经历了近15年的摸索,模式相对成熟,以首刷礼为促动获客,以餐饮类、电影类商户折扣促动消费,形成促获客-促消费-促账单分期/循环利息的主要盈利模式,而且信用卡经营遵从“大数”原则,由一部分人负责出利息、手续费,一部分则可以免费享受羊毛和优惠,整体上逐渐盈利。
3、这一时期信用卡最大的竞争不再是行业内竞争,市场上支付宝、微信出品的花呗、借呗、微粒贷才是主流,而且市场上层出不穷的现金贷来的快去得也快,甚至可以说是网上高利贷(714高炮)。这些竞争难的地方不在于信贷,而在于支付场景的巨大变迁,卡不再是最时髦的支付方式,二维码、NFC成为了最主流的支付方式,银行被后台化管道化了。
到19年,第2次信用卡跑马圈地基本宣告结束,从各家银行的新增户数据看,19年基本增速与18年持平或有所控制。
这一次跑马圈地的结束的另一个背景是,一二线市场上的获客越来越难。从某位信用卡从业人员了解到,线下地推团队人均获客产能下降了20%,这20%看起来不大,但是却带来了极大的坏处,人心思动。这是肯定的,产能降低20%,对于以销售业绩提成为主要收入的地推人员而言,就等于收入相较往年下降了20%,这导致了有经验的销售人员离开,高素质的新人招不进来留不住,素质较差的人员补充又进一步的恶化了人均产能。
这种一二线逐渐的饱和,不仅仅在信用卡行业。对于整个互联网行业,也是如此。在18年,我们听的最多的一句话是,王兴说,互联网下半场到了。什么叫下半场,首先弄清楚什么是上半场?上半场就是从2011-2018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网民快速增长的8年(从PC时代算起是2000年到2018年金20年),所有的互联网公司只要好好的吃这8年的人口增长红利,就可以活的不错。这也是为什么在这几年里互联网行业投资几乎疯狂的原因,从团购-O2O-垂直电商-直播,一波又一波的风口,甚至一度只需要一个PPT,在咖啡馆里聊1个小时就可以获得融资的神奇景象。
而下半场就是网民增速下降,人口红利见顶,人们开始担心淘宝就这5亿客户,微信就这9亿客户,不会有新的奇迹和想象力了。这个时候,拼多多再次教育了我们,人口总是有的,要看你到哪里去找。 从拼多多到趣头条,到快手,我们发现下沉市场的人口红利还是有的。什么叫下沉市场的人口红利?比如以前三四线城市的中年人,可能有了智能手机,也只是聊聊微信,但是如果你给他一个很便宜的购物平台,一个步数可以换红包的平台,一个只要看新闻就可以赚钱的平台,他们就会成为新的电商消费者、新闻资讯阅读者。问题是,你要提供给下沉市场的这些人,符合他们胃口的东西。
比如,你很难想象,在一二线城市不温不火的唱吧,在小县城可以多火,一群中年人虽然唱的并不好听,但是很喜欢在网上交友,一起唱唱歌,聊聊天,别提有多开心了。
对信用卡,传统的信用卡业务因为需要依附于网点,所以大多开在一二线城市,随着一二线城市信用卡渗透率的不断提高,逐渐区域饱和(虽然人口流动带来了新的增量,但是总体上获客比以前难多了),是否要涉足三四线城市就成为各家信用卡中心需要面临的选择题。
18年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党委书记刘加隆在“2018中国银行业发展论坛”上表示“信用卡也应寻找细分市场,提高三四线小城市的渗透率。”他说,中国信用卡发行仍然存在很大的空间。从全世界的角度来看,信用卡的出货量和人口结构模型有关系。发达国家总体人口是相对稳定的,所以渗透率高到一定程度,出货量不再增加。但中国市场除了人口基数大之外,个人的杠杆率也在增加,所以信用卡在众多的三、四线城市机会还有很多。
问题是,信用卡的盈利法宝“三件套”(箱子锅具背包)是否也能符合三四线城市的胃口,信用卡经营的盈利模式是否也适用于三四线城市,信用卡的基因里是否能够在三四线城市生根发芽?
此外,信用卡经历第二次跑马圈地后,快速累积的共债风险,这样的时机下,是否支持在三四线城市进行这样一次冒险?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更重要的一点是,进入三四线城市,网点不足的弊端会被显现的更加突出,特别是对比国有行,比如宇宙行工行网点遍天下,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也都各有所长,甚至还有邮政储蓄银行对比,商业银行又有什么优势,能够在三四线城市进行突围?
思考这些问题,我们需要用一个框架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的分析,
1、能不能进去【有没有需求?需求有多大?可行性路径是什么?卖点是什么?推广方案是什么?】
2、进去能不能挣到钱【有多少?质量怎么样?风险怎么样?收益怎么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