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要写《平凡的世界》的感受了。这是这次读书会的分享。要问一本书的影响力,这是不二的答案。这是一本让我心怀敬意的书。
路遥在《早晨从中午开始》里这样描述:
我不能这样生活了。我必须从自己编织的罗网中解脱出来。当然,我绝非圣人。我几十年在饥寒、失误、挫折和自我折磨的漫长历程中,苦苦追寻一种目标,任何有限度的成功对我都至关重要。我为自己牛马般的劳动得到某种回报而感到人生的温馨。我不拒绝鲜花和红地毯。但是,真诚地说,我绝不可能在这种过分戏剧化的生活中长期满足。我渴望重新投入一种沉重。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会活得更为充实。
这段话长久的在我的各个笔记本中的首页占据。
路遥的小说都有一个不变的关键词“苦难”。
我的成长谈不上苦难,但是因为农村成长环境中的闭塞,贫穷而带来的少年时期深深的自卑与敏感使得我对于路遥式的苦难体察出一种崇高且悲壮的力量。
在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第10章小霞去大亚湾煤矿看少平。少平对于小霞聊起自己的想法,要在2年内在双水村箍一孔新窑。很多人对于少平的这一想法不解。但路遥借少平之口说出了苦难对于少平的成长带来的影响力。
对于苦难的表达与理解,路遥比任何人都深刻。
当然,苦难本身并没有价值。若不能把自己置身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的生活之上,苦难就没有意义。比如王满银的苦难以及很多人的苦难。
路遥说过,生活包含着更广阔的意义,而不在于我们实际得到了什么;关键是我们的心灵是否充实。
生活日新月异,但是,人所追求的精神上的本质自由从来未变。置身在这个物质光怪陆离的社会,浮躁只是变了装的苦难,继续撕咬着我们。某种程度上,我们并没有比孙少平,孙少安更笃实。只有白享的福,从来没有白受的罪。
苦难,自卑,敏感,挣扎,这并不是一些关于生活的贬义词,他们是一个人对于人生的理解顺序。是一个人从浑沌走向清晰的必经之路;从束缚走向自由的必经之路。
是《平凡的世界》中这样全景再现的白描,才让我,或者说让很多人有了了解生活的全景视角。
赵本山说过一段话,每当他觉得自己的日子苦逼的快撑不下去的时候,他就回他的铁岭小山村,看他同学站在猪圈前,一脸褶皱与沧桑的侍弄猪仔,他就获得了某种治愈,然后再次回到生活需要他的地方,再次热血沸腾。
一个人幼年与少年所经历的苦难会成为他日后聊以慰藉的胞衣
我和我另一个同样受路遥影响的人这样总结路遥的白描,他就像一个住在房梁上的人,你的显形或隐性的生活感知都逃不过他那细腻入微的观察。
《平凡的世界》的第二个关键词:奋斗
第二部 第11章
奋斗是一个人自我独立意识的觉醒,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担当”。
是对于生活所给与的一切全然接受的决意。
第三个关键词“劳动
劳动是路遥对于苦难的一种殉道。只有牛马般沉重的劳动才让人 感到充实。这在《平凡的世界》《人生》中都有非常细节的描述。
苦难、殉道、“牛马般的劳动”,这是路遥为自己设定的人生。在贫瘠土地上出生的孩子的内心,需要一种崇高的、悲剧性、毁灭性的力量,照亮和燃烧自己。
在路遥传中有过这样一段路遥的过往,经受失恋,政治审查等双重打击中的路遥,大冬天,穿着一身白衣,腰里扎了一条白腰带,友人问,陕北人的冬天是不会这么穿的,为什么?路遥说,他在戴孝,给自己戴孝。人要从不堪中走出来并不容易,也需要一些类似特别的夸张的仪式感,在内心和身体上给过去和现在砌一道明显的沟壑。孙少平的揽工生涯,刻意隐瞒自己的教书生涯,甚至自贬身价,接受沉重劳动的洗礼,换一身皮肉,更是换一身筋骨,他是用这种方式重生。
每一次苦难之后,都是一次重生。
陀斯妥耶夫斯基说:我只害怕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难。
那远离故乡的地方发生过那场刻骨铭心的感情悲剧后,他才理解了人活在世界上有多少幸福又有多少困难,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你总不枉在这世上活了一场人。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会珍重生活,而不会玩世不恭,同时,也会给人自身注入强大的内在力量。。。。
第四个关键词:人格吸引力
路遥小说中的孙少平,孙少安,甚至孙玉厚,虽然从社会角色来看,都是卑微的。在烂包的光景中,艰难的生活,但是,在书中,他们的言行却又时常让我们肃然起敬。关于少平和小霞的这场地位悬殊的恋爱,路遥实际做了非常充沛的梳理,丝毫不突兀。少平的精神力量甚至是小霞的一座精神地标。很多人说,小霞的死是必然,因为这样地位悬殊的恋爱,必须以小霞的死作为合理的了断。
在《路遥传》中,有这样一段。
他塑造的角色在他铺成的环境中拥有了生命力,并不由他掌控。在写完田晓霞的死后,路遥对于前来看他的友人,嚎啕大哭,喃喃自语“小霞死了”,那种痛苦根本就是一个真实失去亲人的痛苦。
小霞的死并不是路遥的刻意安排,而是因为小霞崇高的性格,做出的符合其性格的一个决定,这不是由小霞决定,更不是由路遥决定的。
人生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一个人一连串的生活的总和,我们的今天是过去所有经历的总和,小霞,少平,少安,润叶。。。所有人都是的,我们无法只是给他们做个简单粗暴的盖棺定论,简单的用是非对错功过而论。这本完成于80年代的一部巨著,到了今天依然给我们很多启示与力量,让人们念念不忘的肯定不是人物最终的结局,和看客一点唏嘘。而是全部人物的丰满的情感与坎坷的经历给予我们展示的那个活生生的生活。
2018.12 .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