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分事实、观点与立场,提高逻辑与见识,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
上周末我给学生上思辨课,用了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威尔·史密斯掌掴主持人克里斯这一热点新闻,引导孩子思考:身处大时代、热点事件中的我们,如同置身于信息旋涡之中,此时要如何理清思维,独立思考。
我问学生:“脱口秀主持人克里斯,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拿威尔·史密斯老婆的光头开玩笑,引起了威尔不爽,威尔上台扇了克里斯一耳光。你支持威尔的行为吗?”
学生毫不迟疑地回答:“当然反对,打人是不好的行为,何况是在这么大型的典礼上。”
我继续说:“你可能不知道,威尔的老婆之所以掉发,是因为她患了病,迫不得已才剃光头,但奥斯卡主持人克里斯却当着全世界的面调侃和嘲讽她的光头。威尔就忍不住了。现在你支持威尔的行为吗?”
学生想了想说:“我觉得可以理解,如果是我可能也会忍不住。”
我进一步补充:“克里斯事后解释,他并不知道威尔老婆是因为患病才剃光头的,如果他知道的话,愿意为此道歉,但威尔没有给他机会。现在你支持威尔的行为吗?”
学生摇摇头:“我理解威尔的愤怒,但他可以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比如抢过话筒说明事情的原因,这样更好。我不支持他打人。”
我接着说:“据了解,威尔是家暴目睹者,他小时候经常看到母亲被父亲打到浑身是血,所以从此发誓要守护自己的家人。这次他入围影帝提名的角色恰好也是捍卫家人的勇者。他老婆因病掉发,曾经很抑郁很封闭,他们一家非常艰难,好不容易在女儿的鼓励下才走了出来。而如今克里斯的这番嘲讽,让她再次受伤,所以威尔才站了出来保护自己最爱的人。现在呢?”
学生陷入沉思,她有点犹豫:“我还是希望他不要动手,要不然,他就成了自己最讨厌的人,使用暴力的人。”
到这里,我们的小测试告一段落,而更加深入的思考引导开始了。
【事实】
“在刚刚的对话里,哪些是事实?”我问。
学生认为,关于威尔·史密斯打人,还有他的家人情况部分、他的成长经历都是事实。
“这部分确实可以归入事实范畴,但这些都是我告诉你的,属于二手事实,你并没有求证过。现在网上许多谣言也是打着事实的旗号混淆视听,所以你要记住,不是听到看到的事件就可以当作事实。”
“你会发现,这些事实就像拼图,开始只有一块,然后又出现了第二块,第三块。每增加一块事实的拼图,我们的观点都会受到影响,而片面的事实组合到一起,才呈现出相对全貌的事实。”
“当一个热点问题下我们和别人争论,很可能是我们接受到的事实信息不同,以此建立起来的观点就更加南辕北辙了。”
“所以在提出观点之前,收集可靠、全面的事实很重要。”
【观点】
“每一个客观的事实背后,都伴随着许多主观评价。我刚刚问你支不支持威尔打人,无论你支持或不支持,都代表了一种观点。”
“观点的背后是价值判断。你不支持,因为你觉得打人不对,暴力是不好的,这是你的价值观。但也有人会认为人不应该完全放弃暴力,威尔在当时的情境下做出这种行为是完全正常的,保护家人更加重要,这是他的价值观。”
“有许多东西会影响我们的价值判断,比如刚刚我们说过的,我们获取到的事实信息不同。又比如说,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和自身经历。一个文明社会里长大的人,更倾向于反对暴力。而在动荡社会中长大的人,暴力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技能,更可能崇尚暴力。”
“影响价值判断的其他重要因素包括偏见、思维方式、信仰,以及最最重要的——立场。”
【立场】
“有一句话非常形象地说明什么是立场——屁股坐在哪里,就为谁说话。”
“我们天然地拥有立场。比如我是中国人,我依靠着祖国生活,我对祖国有情感归属,所以在对待中外关系时,我的立场肯定是倾向于支持中国的。这很正常,许多人都像我一样。”
“又比如你是学生,我是老师,你是孩子,我是家长,你和我同为女性。我们的种族、职业、年龄、社会阶层,都会决定或影响我们的立场。”
“正因为如此,当我们批判性地思考问题时,一定要跳出既定的立场。”
“我曾经办过一场趣味辩论赛,辩题是‘家长比孩子更累vs孩子比家长更累’,比赛双方是家长队和孩子队,他们是五六年级学生。”
“有意思的是,我让家长论证‘孩子比家长更累’,让孩子论证‘家长比孩子更累’,他们在比赛时吵得面红耳赤,最后却都笑了。”
“他们一开始对自己论证的观点都是不认同的,做家长的觉得我辛辛苦苦工作,要养孩子要还房贷,还有各种人情世故,活得多累啊,你一个小孩子,每天看几页书还喊累。孩子也觉得做家长多爽啊,什么都自己说了算,哪有孩子累。”
“可是在辩论中,家长不得不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发现了父母的期待是不能承受之重,发现了作为孩子自己没有得到平等的尊重,更没有自由……在那一刻,他们和解了。”
【罗生门】
黑泽明执导的电影《罗生门》里,武士被杀后,盗贼、武士的妻子以及武士的亡魂为了减轻自己的罪恶、掩饰自己的过失,三位当事人向审判长讲述了三个完全不同版本的案发经过。
每个人描述的事实都是碎片。
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