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很多答案。不是比较扯,就是瞎编故弄玄虚。接下来我将揭示心学的真正奥义。懂得人懂,不懂的人尽管点反对。另外睡前忍不住手机打字,有错别字莫怪。
心学的核心奥义,就在于四个字「知行合一」。
有人看到这,可能要关了。心想废话需要你说么。别着急。我分享下我的理解,看能不能让你的心思幡然一震。
「知行合一」既不是,知了就要去做,也不是说做了就代表知了,又或者说不做就是不知,也不是定义为不知结果做了也相当于不知。
它的真正含义是:知行一体。
解释一下:即知和行是一回事。心学最伟大的地方就在于揭示了这一真理。自古以来,大家都认为,知是知,行是行。虽然两者有关联,但是毕竟是两个方面。很简单,今天吃肉啊还是吃素啊,两个知,去这个公司上班还是去那个公司上班啊,两个知,甚至十几个知,你可以分析各种情况,最后采取行动。
在这样的很自然的理解中,你以为知可以是知,行可以是行,知指导行,然而王阳明龙场悟道以后发现,大部分我们认为的知是实践得来的,或者通过他人的讲述也就是知识的传播得来的。但是这些东西都不是真正的知,是一种包装了的知,这种知指导你的行动,你的行动也非真正你想要的行动。
举个栗子,你吃饭喜欢说话,别人叫你不要说,因为不礼貌,影响别人。于是你得了这个知,不说话了。这个知有什么意义呢?意义就在于你要考虑他人的感受罢了,而他人的这种感受是主观的东西。很显然就有人并不在乎这个,所以类似这样的知都是虚无的, 它的唯一意义就在于人际关系的应用,不是真知。
又,你通过分析发现选某个工作更好,那这些分析是基于什么样的知呢?待遇好,晋升快,有钱景,这些知也是别人给予你的知,不是真知。
龙场悟道的核心关键就是发现了找真知的路径。那真正的知怎么来呢?王阳明发现在于心,那心是什么?良心吗?王阳明怕你们不懂,只能大概这样说。良心只是一个词,一个代表而且是大家熟悉的代表,因为大家知道孟子嘛,所以他搞个代表搞个大家熟悉的概念方便大家理解。实际上心完全不是仅仅局限这个意思。这就是为什么王阳明一死,流派四起争论不休,在古代学习奥义,师傅都不说破,其原因有二:1.掌握最终解释权。2.方便传道。第一点是因为愚蠢之辈太多,第二点是虚妄之辈太多。说清楚了,他觉得不就是这样嘛,于是不学了,又或者太蠢只掌握了一层意思,所以就觉得懂了悟了可以装逼了。所以但凡懂了心学的人,绝对不会再去探究良知或者良心是什么。
那我不是王阳明,我不需要传道也不需要最终解释权。所以我就直接说出来,这个良心良知是什么。
是什么呢?是本性。用现代话说。就是性格。
我们必须承认,每个人的性格都是不一样的。这是借以区分人与人之不同本质的根本。性格是人的根本属性。康德说性格有两类,一类是悟知性格,一类是验知性格。这是康德的伟大发现。
王阳明所谓的心,最简单的理解就是,了解体悟自己的悟知性格,也就是先天存在的本性。这个我觉得很好理解,每个人都有本性。即便是一个婴儿我们也很容易区分其不一样之处。就算两只狗也有不一样之处。那你可能问我,瞎说。有的人小时候沉默寡言,长大后活泼开朗,那你说他本性是什么?那我就要问你你怎么看待本性,一个乌龟没了壳就不是乌龟了吗?同样一个蜥蜴穿了壳就是乌龟了吗?所以开朗活泼和沉默寡言能看做本性吗?
你承认这个就能继续思考下去了。本性固然会受到后天的实践例如环境或者知识例如他人的教说,发生改变,但与其说这是一种改变,不如说是一种包装,包裹,整容整形都可以。随意理解。但是这些都不是本质。
当你探求自身性格以后,就能针对外界的一切事物做精准的回应。这个时候能阻拦你的还有什么呢?各种分析有何用呢?相当于你了解了自己是一个三毫米的螺母,自然会去找三毫米的钉子。还分析个啥?不了解自己是个几毫米的螺母的时候,去分析钉子,就等于是双向分析。双向分析最后就是莫名其妙的行动,自己却是不清楚的,但行动却还是会严格的根据本性发生作用。
这就是知行含义的真正奥义。有行必有知,有知必有行。
它的另一个解释可以说是,知与行的必然性。
合一就是必然性的意思。
那么问题来了,你会想你这么说不是性格决定论嘛。老生常谈,而且如果像你这么说我知道自己是个三毫米螺母,那我还奋斗啥,你这不又是宿命论嘛
问题的关键在于,你如何知道自己是个几毫米的螺母?
又,你又如何知道别人是个几毫米的螺母?
一群互不知道底牌的人坐在一起打牌。纵然通过几千年的时间,知道了4比3大,那又如何呢?一群互不知底牌的人打牌,就是瞎打罢了,自然先一步学习或者通过实践知道4比3大的人很有优势,但那又如何呢?
所以王阳明悟出知行合一。通过行了解知,通过知了解行。
你们懂吗?悟到的那个人,就是知道自己底牌的人。牛不牛,屌不屌,炸不炸?好了,奥义都告诉你了。
问,如何做,才能知道自己究竟是个几毫米的螺母?
我们下回再讲。如果有人看的话。
这篇真理看了,如果连个赞都不点,说不过去了。
更新线————————————————————————————
没想到有这么多赞了,又看了一遍自己写的,由于手机打字,字里行间完全没怎么估计语法,大家读起来很难受吧,抱歉了。如果有读不懂的地方请私信我,因为这一定是我的问题。
语言是概念的集合,正是因为有了语言我们才可以思考,而文字则是对概念的又一层抽象。所以自古以来表达,很多人都以更高的抽象为正道。但是表达才是真正意之所在。如果写的东西,说的话别人理解起来困难,那么就是作者自己的问题了。
接着上文讲:
心学的最核心,是指出了,知与行的必然性。这种必然性让知和行成为一个东西。如果理解了这点,你就能明白你所有的行为仿佛都被某种东西限定了一样,也就是我举得那个例子,所谓底牌。如果你理解了这一点,紧接着你就自然的迫切的想知道究竟自己的底牌是什么,哲学家想知道的是整个人类有共同的底牌,而人类又产生于自然,因此搞清楚了这个底牌,世界之底牌也就呼之欲出。这个思路我相信也是很容易理解的。
我举得底牌例子,恰恰说明了,即便对所有人进行了底牌限定,那么在不知底牌的情况下,这个世界依然可以呈现偶然性,丰富性,因为大家都要通过不断的出牌,才能知道事实的结果。也只有通过不断的出牌,自己的这张底牌才能逐渐清晰,显于自身。
在这种出牌的过程当中,有人打出一个王,无往不利,于是每每打牌的时候就先出王。这样的人显然是不完整的。有人不以世俗的输赢来限定自己,不断出牌,最终了解了完整的自己。这样的人我们也能知道是明显不同于一般人的。那些习惯出自己熟知牌路的人,我们发现他们就像死去的灵魂一样,了无新意。一个上了年纪的中年人,他们都可以预测他在各种情况下的表现,而不有丝毫怀疑。但是一个孩子,我们总是很难去预测他的行为。因为他总是不断出牌。
牌出的多的了,就有人会写总结,告诉别人如何出牌,这样又限定了一帮人在固定的范围内出牌,人生的丰富性和偶然性就是这么来的。但是你注意到了,这不代表你的牌是无限的,即便是有限的,依然可以营造出现在这样的丰富世界。
我多讲讲这个例子就是想说明知行合一的重点,也就是它所揭示的必然性。
你做什么,取决于你的知,你的知,取决于你做什么。老祖先说,莫要看其言,且看其行。是这个道理的简单注解。
啰嗦了一大堆,算是对上文做一个小总结。下面说真正的问题:也就是底牌如何得知的问题。
首先,如果你接受了知行的必然性。你就知道你所有的行为都有其必然性,当然这个话题你如果你要仔细探究为什么的话,我还有很多话要讲。这里就不多谈了。总之如果你接受了自己行为的必然性,你自然就会去想,到底是什么导致了你这个必然。你喜欢吃梨子,我喜欢吃苹果,但归根结底我们都喜欢吃水果。水果就是这个必然,梨子和苹果就是自由。
上文我讲了,是性格或者说本性,导致了这个必然。如果你相信了这个。你首先发生的第一个改变就是:我是通过行为来测自己的本性。
这个改变极其重要,我把它称为心学的第一个方法论。也就是王阳明所说的良心在行动中展示其自身。这是一个道理。当你知道这么去做的时候,你就能明白,塑造,改变,这都是浮云虚妄的。做事,是为了测试,挑战也是为了测试。那么如何才能确保测试是客观的呢?那自然就全力以赴。全力以赴以后,发现行,那么我就有此性格。如果发现不行,则说明我无此性格。
你会非常坦然的接受事情的成败。当然至于你是不是全力以赴了某种程度上只有你自己知道。所以如果这一点都做不到的话,那么接下来我将要讲述的第二个方法论你也就不用看了。在第一个方法论当中,测试性格,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因为事件是需要去经历去做的,比如一百个美女环绕在身边,这种事你就做不了,因为大部分人都没办法让100个美女围绕在自己身边,这个事你就无法做,做不了你就测不出。有的皇帝纵欲而死 有的皇帝不近女色。很显然就好色来说,天性里是有的。好色程度,又分无数个等级,这是需要测的。
除此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的事情,你都是无法做的,特别是在这个时代,让你去做某事,代表给你某种机会,大部分的人特别是穷人这一辈子都很难去体验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不同级别的事情,比如带一个1万人的军团,或者花几千万做广告等等,事情的大小牵扯的人数测出来的东西都是不一样的。
所以这就产生了另外一个问题,除了行动,也就是做事测性格之外,还有别的方法吗?有的,知行知行,行的方法我们说完了,接下来说知的,不过别着急,我先去吃个西瓜。
——————
知行合一的必然性,让人有一种迫切的,无法阻止的,想要知道,究竟统领我们行为的到底是什么东西,这个东西何以能决定我们的一举一动。
要知道这个,第一个需要做的事情就是,长期对于自己的一举一动进行观察,这种观察,是极其必要的。因为,思想是无法观察的,我思考我的思考,并不存在这样的说法,而行动是可以观察的,而且是必须要观察的,观察自我的行动是第一步。注意,不是说做了完了坐在家里反思,思考,这不叫观察,而是在行动的过程中思考观察。
举个例子:小沙弥挑水砍柴做饭,问师傅在干嘛,师傅说我也这样,小沙弥说可是你一直都在这样做啊。师傅说,那可不一样,以前挑水想着砍柴,砍柴想着做饭,做饭又想着烧水。现在则是跳水就想着跳水,砍柴就想着砍柴,做饭就想着做饭。
这就是观察。很多人想必都看过这个故事,大多数的解读就是平常心就是得道云云废话。其实这里面的深意是对我的观察,因为什么是平常心呀。我得道干嘛呀,我是要度世人吗?不度。我不度世人吗?那也不是。平常心本身就是虚妄的东西。
不要以为学了道,懂了知,就是要啥事不争不做,完全是错误的。有人得了道,坐着不动,有人得了道,往天下山河处走。并没有什么不同。
做一个事情,就想着一个事情,这是基本功。所以这种认知方法与我们平常的认知方法是截然不同的,这也恰恰证明了这个事情的可能性因为如果求真知与实践求知路径一样的话,那不是扯淡么。
这样就是为什么在写作这种形式上,可以整理自己的思路。想的东西,写出来,会发现截然不同,这是观察行动得到真知的最直观的例子。
通过行为去测自己的本性,和通过知本身去探求自己的本性。以上的例子我已说明路径是完全不同的。但是观察自己的行为是两者都必须要做的事情。
为什么呢?因为你有思想。思想是非常繁杂的,你可以试试闭眼一分钟,脑子里有多少想法出来,这个时候你还没有行动,哪个是真知?搞不清楚嘛。可是今天你在这篇文章里了解了知行合一的终极奥义,你就知道了你的行必然是你的真知,因此你就知道你的行动是穿越了你的思想的,直达你思想背后的本性。这个时候是最好体会本性的时候,但是本性并不是一个行动就可以体会到的,必须很多个行动,而且需要不同程度的行动才能抵达真正的本性,也就是真正的知。
通过观察行动,达到一种可以控制自己的思想的地步。别以为这个事情很简单。许多人别说控制自己的思想,他在想什么他都意识不到。一些浮躁而又低智的人,总是不断的行动,做各种各样的事情,说奇怪的话,打奇怪的电话,甚至坐一下都不愿意,这种人我们屡见不鲜。我们通常说这种人无法专注啊,浮躁啊,浮夸啊等等。但根本原因就是他完全无法观察自己的思想,他或许有时候会坐下来思考一下,想想自己做的事情,但是转瞬即逝。
观察自己的思想和行动,是开化的第一步,也是所谓悟道的第一步。每个读我这篇文章的人并且能有所收获的人,我相信都有这样的人生时刻,突然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仿佛成为一个局外人可以观察自身。
这个时刻是作为一个人,人生的真正开端。很多人都没有这样的时刻,别以为这种时刻跟读书读的多有关,有些专家教授都没有这样的时刻,他或许也可以说出我说的话,但是无非知识的传声筒罢了,辨别也很简单,我说整篇文章说了几个学术名词?没有吧。
纵观知乎许多类似的答案,你只要看到一大堆学术名词的你就基本可以不看了,当然作为传声筒我对他们也表示一定程度上的钦佩。我读书永远都是为了验证我的想法,而不是去学一个想法,一个概念,或者逻辑游戏。我希望我的解答也知识应征了你们自己的想法,而非我告诉了你们什么。如果你感觉到好像被告知了什么,那么我的建议是关掉此文。
我没想到随手写的这篇文章,会谈到如此深的地步,之后的话我觉得并不适合在这里讲了。
以上我讲明了
1.通过行为测试自己的本性。
2.通过观察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进行对自我本性的感受。
这些都是基本功。至于这样做了之后的事情,我没想好,到底要不要讲。因为就在刚才这样的一刻,我认为我应该从最基本的东西开始讲清楚,讲人如何认识这个世界,讲世界的本质如何,讲我们如何做。
结果一下就到方法论了。古时候说走火入门,佛门说邪魔外道,是确有其事的。关乎到意识,思想,感官的事情。妄谈方法论,有人没懂透,学了去试,搞不好精神会出问题。
因此今天我就言尽于此了。
有问题私信吧
另外,千万不能简单的把心学理解为什么唯心主义,就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噢所谓唯心主义呀就是你人死了,世界就不存在了。确实有傻逼邪门歪道说过这种话,但王阳明绝对没有说过这种话。
简单解释下:
心+物=理 无心自然无理。心很多人见不到,只见到物,以为心不存在,自然以为物就是理,然后你跟他说,心没了,理也就没有了,他理解不了,因为他觉得物就是理,心他看不见,所以你不能怪他非常自然的觉得你是在扯淡,如果他认识到了心,知道心物交互为理,不用你说就能明白。
要知道,物是客观存在的,心也是客观存在的呀!反倒是这个理,纵观人类历史,反倒扑朔迷离!
套用康德认识论的话,一切理开始于物,并非都来源于物。(康德原话是:一切知识开始于经验,并非都来源于经验)
谢谢大家 有意者可以关注我的专栏,阳光下很闪 有人愿意看的话,我可以系统的写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