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最熟悉的颂赞作品,除了屈原的《橘颂》、韩愈的《子产不毁乡校颂》外,就是《史记》中的“太史公曰”,和《聊斋志异》中的“异史氏曰”。
这次为了完成文联采风活动的征稿,想别出心裁写一篇《峡川柯氏家风颂(或赞)》,再次学习了刘勰《文心雕龙·颂赞》,以求不贻笑大方。

颂赞并称,实属两种文体,总体上属于有韵之文。
刘勰认为,颂有其特定之内容:一是歌功颂德,二是禀告神明,三是义必纯美。
按刘勰所述,颂之写作要领为:一要写得典雅完美,要有文采;二是颂像赋又像铭,可以写得像赋那样铺陈文辞,又不能过分抒情和华丽;既要像铭那样恭谨庄重,又不可杂以讽谏。颂只能褒不能贬。
赞,用于赞美人物和事件,亦可以用于评述。古人写文史,多写赞语以总结全篇。《文心雕龙》每篇后面都有赞,《史记》《汉书》有些篇末也有。
颂和赞都可以有序言,如元结《中兴颂》、柳宗元《伊尹五就桀赞》;
也可以没有序言,如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后汉三贤赞》;
可以是四字句,亦可以散句;可用韵,可不用韵,用韵较灵动,大部分均用韵。
赞,可以看作是颂的一个分支。
姚鼐的《古文辞类纂》把颂赞单列了一卷,但只选录了五篇文章。而曾国藩的巜经史百家杂钞》则把颂赞附于词赋类下编,选录了二十四篇文章。这些我都阅读了,又选喜欢的篇章细读了几遍,心中敞亮了不少。
阅读了范文之后,又遵刘勰的指导和要求,我的采风作品一夜而就。初稿取名为赞,细思这是为了歌颂赞美家风的,最后定名为颂。
☞我的习作 《峡川柯氏家风颂》,欢迎拍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