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感觉奶奶并没有离开,还像往常一样,坐在家里堂厅靠外的椅子上,期待着她的孩子们回家看看。
没事的时候,我总爱回忆和奶奶在一起的日子。她说过的话,聊过的天。从记事直到奶奶离开前。
小时候,奶奶经常说起她的父母亲。不止一双父母,并且有四个娘家。我觉得太复杂,一直没搞明白到底是什么样的关联。尽管奶奶时常提起,感恩那些亲人给予的无条件帮助。直到读高中时才理清楚这些关系。
潘家的亲生父母在生下奶奶九天时,就将她送给了赵家的养父母。生父在生下两个女儿后,30出头因病去世。随后生母改嫁到王家。赵家养父在她五岁时,把老婆卖到刘洼。奶奶失去养母。养父在36岁时,因病去世。从此,奶奶和赵家疼爱她的祖母,叔叔及堂弟一起生活。
奶奶和生母养母以及两位爸爸,一直来往密切,相处融洽。据奶奶说,那个穷苦的年代,经常靠两对父母帮衬接济。并且时不时回两个“娘家”小住数日。生二伯的头一天还从王家娘家小住回来,生母怕她在外生产,才催促她回来。
这些家常事都是平常奶奶跟我有一句没一句的聊天中了解。我们是祖孙,更像是知心朋友。
奶奶是个大美人。
单单梳头这件小事,奶奶特别讲究。她梳头的流程和模样历历在目。一根绳子,一把箅子,一把梳子和毛夹子。先用箅子将头发梳光顺。再利用绳子梳出一丝不乱的发髻。
那时,奶奶每天做好早饭,让家人先吃,她去洗脸梳头。必须收拾妥当再吃早饭。不整齐不吃饭。必须收拾的干净利索才真正的将全新的一天拉开序幕。家常的日子,过的认真不敷衍。
奶奶对穿衣尺寸很在意。必须要小巧合身。平常普通的衣服她穿着,看起来平整舒服。
这些日常习惯跟随奶奶一辈子。老了仍然端庄清秀,脊梁直挺。这和生活态度息息相关。从艰苦年代走来,历经沧桑磨难,依然保持单纯,热爱生活的心境。好似经历的过往风轻云淡。
童年,这个美好的词汇。因为奶奶无限的爱,显得那么珍贵。
记事起,我就是奶奶的跟屁虫,到哪跟哪。地间劳作时,我就在一旁玩泥土,摘野花,也会帮忙摘豆角之类的。山上弄柴火,我就那捡松果,玩树叶。一个下午,一点都不觉得乏味无聊。奶奶在,安全感就在。而且自主的探索大自然,真的有趣极了。
最最难忘的还是奶奶做的家常菜。是我再也吃不到的人间美味。简单的食材,家常的做法。经过奶奶的巧手一做,加上她独到的烹饪技术,味美绝伦。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姑姑和我,一家人一起生活。相亲相爱,母慈子孝。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家的意义。这是给我最好的教育。
奶奶老了,我总是担心害怕她生病离去,一度认为自己过不了这个坎。眼睁睁看着最亲爱的人,渐行渐远。那种痛苦没有办法用理智战胜。
不管舍得还是舍不得,终归还是抵不过自然规律。不再每日担心她是否健康安好,奶奶活成了永恒。
对于奶奶的情感,这点文字,显得苍白无力,微乎其微。关于奶奶的一切的一切,在她爱的人和爱她的人心里,安好存放。如此足以。
奶奶,已然是天边最亮的那颗星。抬起头,看得见看不见,她都在那里。永恒存在。陪伴着她爱的人,指引着我前进的脚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