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是不会珍惜轻松就得到的东西,直到失去才追悔莫及,只要有点人生经历,我想你就会对此有所共鸣,在生活的很多方面,比如你会更喜欢喜欢一件很贵的衣服,更珍惜一段来之不易的感情,而不是反过来。
但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人们喜欢找理由、寻原因。
我买了一件很贵的衣服,为什么,当然是因为它好呗,难道要我承认自己被“宰”了吗?
反之,很轻易就到手的“猎物”,大脑会觉得她也许并没有那么有价值,自然就不太珍惜。
心理学家还真有研究过类似的问题——费斯汀格和他的“认知失调”理论。
费斯汀格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假设:如果某人真心相信某事,并在这个信仰下采取了不可逆转的行动;随后,如果确有证据表明自己的信仰是错误的,会发生什么呢?
费斯汀格认为,他的态度并不会因此扭转,反而会更加坚定之前的错误信仰。
费斯汀格通过一个现场研究和一个实验研究证明了行为对态度的影响,并提出著名的“认知失调理论”。
该理论认为,如果人们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出现不一致时,将感到紧张和不愉快,此时,他会想方设法地减轻不和谐因素。1959年,费斯汀格进行了实验室研究澄清该理论:
费斯汀格和史密斯让本科的男大学生被试做一件极无聊的工作:
将十几把汤匙装进一只盘子,然后再一把把拿出来,然后再放进去,一直重复半个小时。然后,他们要转动记分板上的48个木钉,每个顺时针转1/4圈,一直转半个小时。
待每个被试做完以后,一个研究者会告诉他,他的助手有事不能来,希望该受试者帮一个忙,就是告诉下一个参加实验的被试“这个实验很有趣”,这样可以因此而得到1美金或20美金的报酬。
几乎所有人都同意把明显是说谎的内容告诉下一个被试。
等他们通知完离开时,会有一名实验人员(同谋)假装偶遇,然后问他们觉得这件事有没有意思。
从直觉上看,人们也许会想,那些得到20美元的人(在1959年应算很大一笔收入)是否比那些得到1美元的人更倾向于改变观点?
实验结果却是:得到1美元的被试大多报告说任务确实有趣,而得到20美元的被试说很无趣。
费斯汀格的解释是:
得到20美元的被试能为自己的撒谎行为找到充分理由,为了钱嘛。
可得到1美元的人能为自己找借口的机会就很小,因而他们会感受到冲突,而缓解的办法就是认为这些任务确实是有趣的——很简单,我不是为了钱、自己又不傻,为什么做这个实验呢?因为它是很有趣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