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夜色如水,可惜没有月亮。正在我聚精会神地阅读熊培云先生的著作《自由在高处》时,突然一声咆哮,将我惊出了一身冷汗。侧首而听,是从楼下传来的。楼下有一对母女,孩子和我仿佛年纪,却似乎并不懂事,隔三差五,就会和母亲发生争执。每次,都会带有哭腔一般地大声吼叫。这种“扰民”行为,我已经数见不鲜了,但每次还是会无奈而悲悯地唏嘘不已。
难道父母和孩子之间产生了问题只能通过互相动怒这一方式来解决吗?我并不这么认为。
每次我回到乡下去,都回去我外公家。外公的母亲虽已是耄耋老人,依然神采奕奕,身体硬朗。外公早年是村长,雷厉风行,虽年过半百仍显雄风。有时,他会因为某些事而欲发雷霆。这时,外曾祖母就会拄着拐杖,缓步走过来,用拐杖捣捣外公的腿。外公这时虽正在气头上,但仍旧收敛脾气,聆听母亲的教训。我的母亲小时候,放学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找外曾祖母,从前屋找到后屋,从家里找到田间,不找到决不罢休。外曾祖母也会笑着拍拍身上的灰尘,和她一起回家,张罗饭菜。现在,母亲也会因为某些事而教育我,我也总是垂下头,聆听母亲春风化雨般的教导,从不昂起头颅,公然向母亲挑衅。我们一家,其乐融融,融洽温馨,共同促进。
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做作《弟子规》中,曾言:“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静听。父母责,须顺承。”这正说明了对待父母的命令和教育,我们应当做到不怠慢、不散逸、不反抗。虽然时代在变迁,从前的某些理论可能与时代不接轨;虽然父母的话可能有纰漏、不符合时宜,孩子也不应当声色俱厉地质疑、反驳、挑衅,而应该找一个恰当的时机,和父母开诚布公地沟通一下。
《礼记•大学》言:“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综合来说,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想要成就一番大事业,扬名立万,必须要让家庭内部和谐统一,而这,正需要父母和孩子的共同努力。父母,可以不过多干涉孩子的私事,让孩子有自己灵魂休憩的诗意土地;孩子,在听到父母的教育后,学会体谅父母,反思自己的所做作为,主动改正错误。有时,不能口头解决的问题,可以用写信的方式,敞开心扉,排忧解难。妇孺皆知的《傅雷家书》则正可说明。
父母也是从孩子一路走来的,孩子也会一路走去变成父母。从来没有什么“上帝视角”可以未卜先知,料事如神。趁着还拥有彼此的时候,发现一点感动,珍惜一点幸福,还给自己一个美好心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