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做过的事如下,
运动:日均步数11000,除去六日,几乎每天都能在早上先行完成5000步。
学习:回看《相约七年后》22~25讲;读书4小时(福格行为模型、自学是门手艺);更新公众号3篇(包含今天的周记);晨读英语7篇。
工作:本周投入工作的时间较多,周六一天加班,开始给E中学的学生批量办卡。
其他:写反思日记6篇;追剧《闪闪发光的你》2集;收到大吴老师寄送的杯子和一张便签条。
有一些感想,分享如下,
1.完美还是持续
今天是连续晨读英语的第30天。相比别人读英文原版书,读清朗公众号上当天的推文难度小了很多,每天大概花十几分钟能够完成打卡。刚开始决定读英语的时候,动机简单,无非是让自己「做点什么」。可是,做着做着,因为发现事情难度相对较低,执行起来不用费力(比如,昨晚回来八点多,很疲惫,但也竟然可以自然而然地去读一篇,没有负担、没有不乐意),因此不免产生质疑:
“这么读究竟有没有用?"、“这么做究竟有多少用?”
今天在《福格行为模型》里看到一段话,
生活难免会有意外,人会生病、会去度假,也会遇到突发状况。我们追求的不是完美,而是持续。这意味着,无论习惯多么微小,都要坚持下去,让它在你的日常生活中扎根。
豁然开朗。所谓的意义也好,收益也罢,只能是长期行动的结果。因此,如果一件事情你打算长期去做,那么,如果它于你而言执行起来并不费力,则意味着说这个行为设计是正确的。比起完美,更重要的是持续。
2.应激模式
我们说一个人性格或急躁,或沉稳;或乐观,或悲观......其实,是在说一个人遇到外界刺激时的反应模式,也就是应激模式。而应激模式,是可以不断发展和改良的。它的改良,全靠学习(观点来自2021年6月的《相约七年后》)。
在工作中会遇到计划赶不上变化的情形,会遇到因考虑不周产生差池的情形。某天,发现自己在那个当下,没有懊恼、沮丧等负面情绪,心里想的反倒是:把这些状况记录下来,作为下次优化的内容。
是值得开心的发现,也是学习带来的改变。
3.情绪和行动
《闪闪发光的你》某一集里,实习生因为遇到挫败,情绪崩溃。张泉灵老师在场外点评时讲到,人在遇到事情的时候,会经历三个关卡。第一关:我好可怜。你会自怨自艾,怎么就我这么惨、这么倒霉。过了第一关,会翻转到第二关:都是他们的错。你会从自怨自艾转向埋怨外界,我把我该做不该做的都做了,你还要我怎样。不少人都卡在了第一关、第二关。如果你还能翻转,会来到第三关:怎么办。这时,你降低了对情绪的关注,摆脱了情绪的困扰,会积极地想接下来要怎么做。
不管在哪哪遇到事情,都应尽快跳脱情绪的控制,转而去问自己“怎么办”,因为情绪对于解决问题、减少以后可能遇到的麻烦并无益处,真正有帮助的只有行动。
4.做事和休息
周二收到大吴老师寄送的自己烧制的杯子和一张便签条,尤其便签条让人开心感动许久。之所以开心或感动,原因在于这当中的理解。
相比于来自他人的“多休息、少做事”一类的关心和提醒,我们更喜欢也更需要来自他人的“持续行动、加油”一类的鞭策和鼓励。
一个人所产生的发自内心的对自我的满意度、对生活的满意感,只能来自于做点什么、排除万难做点什么、长期持续地排除万难做点什么,而不是什么都不做。
ffbf447cbd609d584841dc3ce75615d.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