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我是先看的电影,再看小说的,也许是电子书版本不太好,总有乱码在里面,总体感觉这书还没有电影看得更有感觉。
也许是因为先看了电影,对人物有一定的了解,再看书的时候总是将人物带入电影人物中,不过电影还是略有修改的,为了情节上的可观赏性吧,毕竟感觉完全按照书里面来拍,有点单调。
至少电影里面比利时的大侦探波洛是在不同的地方来询问嫌疑人,而不是像书里面描写的,全部12位嫌疑人都是在餐车里面询问的,并且加了一些情节,修改了一些人物的描述和职业,所以,我这种惯性的套用,显然对于小说的阅读有一些不是很好的影响,不过由此可见,电影还是很成功滴!
小说中的侦探全程都在非常自信的状态下进行推理、侦破,而电影里面的侦探,开始是非常自信甚至有些自负的,可是随着案件的混乱加剧,真相的水落石出,他整个人的气场产生了变化,他的世界不再只有黑和白,也存在深深浅浅的灰色。
就像案件一样,作案的是12个人,12个不同国家、不同地方、不同职业、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细致入微的谋划了这一起杀人案,为的是在被金钱玷污的法律下找到公平。
他们是做错的人吗?如果12个人是凶手、是共犯,那么促使他们团结在一起,去完成一起杀人案原因的不公平的法律,才是真正的凶手吧!
可是,看完小说、电影以后,虽然波洛侦探在最后给了两个答案,他们选择了“是外部入侵者杀了人”这一结局,但是,参与的12个人,未来的生活真的就可以平静了吗?
他们通过自己维持了内心的公平,真的就能找到内心的平静了吗?
也许作为“惨案小女孩黛西”的外祖母,她内心的平静会比较久一些,毕竟是为亲生女儿一家报仇的,可是其他那些善良的作为惨案一家朋友的人们,真的能在短暂的复仇过后,得到安宁嘛?
他们的内心深处会不会有声音告诉他们说“从此他们的身上背上了一条人命”嘛!
善良如他们,就算一遍遍告诉自己,那个人该死,他必须去死,我做的是正确的事!那内心深处就不会出现一个小小的声音嘛?
电影没有告诉我,小说也没有,我无从知晓。
也许这就是身为人的无奈吧!当邪恶的悲剧降临在身边,造成了惨案,内心巨大的悲痛却被法律的漏洞堵塞,凶手逍遥法外,他们陷入绝望的复仇之中!
其实他们也都明白的吧,通过自己的手复仇了,那么在自己的内心一定会破掉一块,从此再不完整,只是,不去为亡者做些什么,内心更无法平静,两难权衡何为轻?
电影中最后的片段是夕阳下,列车带着滚滚浓烟驶向远方,小小的候车站旁是波洛大侦探走向新的案件。
结束的画面在我看来,充满悲凉,再想到波洛面对12人讲出第二个答案时候,他们眼睛中的目光,怎么都觉得是一种绝望……
而小说会比较温和一些,他们12人是在漆黑的车厢中轮流扎下那一刀,至于是谁的那刀置人于死地,没有人知道,因为他们不可能再看到尸体,这将永远是个迷,如此相对来讲内心的罪恶会少很多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