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红色文化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和系统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和系统

作者: 作业本子 | 来源:发表于2018-08-19 19:04 被阅读24次

1927年至1937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又称土地革命战争或十年内战时期。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政权实行白色恐怖,同时千方百计遏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运用,但由于革命形势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仍然迅速前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运用和发展是沿着两条战线前进的,一条是革命知识分子的理论宣传和理论研究,一条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革命领导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用于探索中国武装斗争的特殊道路,从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两条战线的汇合就是毛泽东哲学思想——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革命知识分子中的进一步传播和研究。

1930年6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成立。有力的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人和进步的文化工作者,公开或秘密的翻译,出版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30年代的新文化运动中,出现了大众化的呼声。

这一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宣传的重点由前一时期的历史观转到宇宙观方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大地上的传播,引起了他的敌人的极端恐慌,国民党反动政府查禁了马克思主义书籍,迫害革命的文化工作者。

二,中国革命特殊道路的提出。

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分析了国内外错综复杂的矛盾,揭示了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阐明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论证了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提出了不同于十月革命模式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解决了中国革命的特殊道路问题。

1927年八七会议以后,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在进攻受挫后,决定向井冈山进军,在农村进行游击战争,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打破了传统的以城市为中心、首先武装夺取城市的观点,为中国革命开辟了新的道路。

从八七会议前后到1928年,中国共产党在各地发起了一百多次武装起义,各地的起义部队遭到敌人的进攻和镇压,一般都放弃了进攻城市的计划,转移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偏僻的农村,开展游击战争,建立革命根据地。这表明,共产党到农村领导农民进行革命战争,开展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一种历史,必然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

当时中国共产党内有相当一部分人,对毛泽东开创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表示怀疑和反对。红色政权和红军能否存在发展中国革命是否应该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是革命根据地建立不久后遇到的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毛泽东在1928年到1930年先后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总结了革命战争、红军建设和革命根据地建设的实际经验,分析了中国社会特点,正确回答了这个问题,为中国革命运动奠定了正确的理论基础。

毛泽东指出,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存在和发展,首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是一个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国家,国内各派新旧军阀之间的长期分裂和战争,给红色政权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他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只须知道,中国白色政权的分裂和战争是继续不断的,则红色政权的发生存在并日益发展,便是无疑的了。

毛泽东还指出,红色政权能否存在和发展,还取决于全国革命形势是否向前发展这样一个条件。他指出,如果中国革命高潮是否快要到来,只有详细的去察看引起革命高潮的各种矛盾是否真正向前发展了,才能作出决定。他指出,如果我们认识了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矛盾,就知道中国是处于怎样一个惶惶不可终日的局面之下,处于怎样一种混乱状态之下,就知道反帝反军阀反地主的革命高潮是怎样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很快会到来的。整个中国革命形势会继续向前发展,因此红色政权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是没有疑义的。

此外,毛泽东还分析了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其他条件,一是有很好的群众,而是有很好的党,三是有相当力量的红军,四是有便于作战的地势,五是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在这些条件中,党的领导的正确和红军这两个方面尤为重要。

经过两年的实践和探索,毛泽东集中了党内的正确主张,在1930年初写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论述了中国革命不能走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先城市后农村的道路,而只能走在农村进行革命战争,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这就揭示了中国革命中最本质的东西,指出了中国革命必须以农村为中心,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新道路。

三,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初步形成。

毛泽东善于从哲学的高度总结党内斗争的经验,亦即在运用哲学中发展哲学。他从中国革命实际斗争中作出了这样的结论,对于政治形势的主观主义的分析和对于工作的主观主义的指导,其必然的结果不是机会主义,就是盲动主义。他把反对主观主义当作纠正党内错误思想的一个问题,写进了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的决议。他提出纠正主观主义的方法,主要是教育党员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为此就要教育党员用马克思列宁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势的分析和阶级势力的估量,以代替主观主义的分析和估量。使党员注意社会经济的调查和研究,由此来决定斗争策略和工作方法,使同志们知道离开了实际情况的调查就要坠入空想和盲动的深坑。

为了反对党内和红军中存在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毛泽东于1930年5月撰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这篇文章的思想极为深刻,他集中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在自己的革命实践活动中,如何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防止和反对主观主义思想路线的重大问题。它是一篇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的战斗檄文。

首先,它从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的高度反复论说了调查研究的意义。深刻说明,调查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在自己的实践中坚持唯物论反对唯心论的根本途径。

其次,他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同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原则。毛泽东认为,马克思主义绝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的教条,恰恰相反,他的强大的生命力正于在同实践的密切结合,不断的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再次,它提出了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毛泽东指出,以为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本本保障了永久的胜利,只要遵循既定的方法就无往而不胜利。毛泽东尖锐的指出,这些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完全不是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完全是一种保守路线。这里毛泽东在我党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思想路线问题,并指明了两条思想路线的对立。

最后他还论述了调查研究的对象,目的,方法和技术。毛泽东指出不做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而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四,毛泽东在研究战争中对哲学的独特贡献。

毛泽东,朱德从中国革命战争的实际出发,提出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的退我追的游击战争的16字诀。在革命战争的实践中,游击战争的16字诀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红军的作战原则。

红军长征到陕北后,毛泽东于1936年12月写作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系统地总结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内在军事问题上马列主义路线同机会主义路线的争论。本文以红军十年血战史为基础,总结了红军战胜敌人的基本战略战术原则,深刻的论述了研究战争的方法论,具体阐明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及其根本规律。它标志着毛泽东军事哲学思想的形成。其基本观点为:

(一)战争规律是发展的,研究战争应着眼其特点和发展。

在如何研究战争的方法论问题上,毛泽东在指出战争规律是客观的,同时强调了战争规律是发展的,应用辩证的发展观点来看待战争,反对在对待战争问题上的机械论。他详细说明了,战争情况的不同,决定着不同的战争指导规律,有时间、地域和性质的差别。一切战争指导规律,依照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依照战争的发展而发展,一成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

毛泽东着重说明了研究中国革命战争特殊规律的极端重要性。毛泽东指出,我们不但要研究一般战争的规律,还要研究特殊的革命战争的规律,还要研究更加特殊的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

(二)研究战争规律的目的在于消灭战争。

毛泽东运用唯物史观,阐明了战争的起源和性质,战争的不同性质和类型,战争的历史作用,消灭战争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共产党人对待战争的根本立场和态度等问题。他指出,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流血的政治,归根到底是为一定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这是战争的本质和根源。人类历史上的战争可以分为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两类,人类社会的发展最终会消灭战争。办法只有一个,就是用战争反对战争,用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用民族革命战争反对民族反革命战争,用阶级革命战争反对阶级反革命战争。只有人类社会进步到消灭了阶级、消灭了国家之时,才能结束一切战争,进入永久和平的时代。

(三)战争中的全局和局部的相互关系。

毛泽东指出,只要有战争,就有战争的全局。凡带有要照顾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性质的,都是战争的全局。研究全局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略学的任务,研究局部性的战争指导规律是战役战术学的任务。

在全局和局部的关系上,毛泽东首先指出,全局高于局部,局部隶属于全局,要照顾战争的全局。没有全局在胸,是不会真的投一招好棋的。

其实毛泽东指出,全局性的东西不能脱离局部而独立,全局是有它的一切局部构成的。局部对全局有反作用。他特别指出,领导者要注意某些对全局起决定作用的局部,应把自己的注意的重心放到那些对全局来说最主要最有决定意义的问题上。譬如下棋,一招不慎,满盘皆输。这一招就是对全局胜负有决定意义的局部。

(四)战争实践是认识战争规律的基础。

毛泽东强调指出,战争指挥员要做到智勇双全,必须是战争的主观指导,符合客观实际,否则就会犯错误,就要打败仗。他说为什么主观上会犯错误呢?就是因为战争和战斗的部署和指挥,不适合当时当地的情况,主观的指导和客观的实在情况不符不对头,或者叫做没有解决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

怎样才能做到主观和客观符合呢?毛泽东认为最根本的是要善于学习,主要是在战争实践中学习,知己知彼,熟悉敌我双方的各方面情况,找出其行动的规律,并且应用这些规律于自己的行动。毛泽东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从战争中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认识来源于实践,只有亲身参与实践,才能获得真知,战争实践是认识战争规律的基础,脱离战争实践只是纸上谈兵。

(五)揭示战争规律的辩证认识过程。

毛泽东把认识战争的过程区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制定军事计划的过程。他说,指挥员的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各种侦察材料连贯起来的思索。指挥员使用一切可能的和必要的侦察手段,将侦查得来的敌方情况的各种材料加以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然后将自己方面的情况加上去研究双方的对比和相互关系,因而构成判断,定下决心做出计划,——这是军事家在作出每一个战略、战役和斗争的计划之前的一整个的认识情况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由实践到认识的过程,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认识战争过程的第二阶段是实行军事计划的过程。毛泽东认为,实行军事计划的过程,同样也是真实情况的过程,是前一认识过程的继续。他说,认识情况的过程不但存在于军事计划建立之前,而且存在于军事计划建立之后。当执行某一计划时,从开始执行起到战局终止结束,这是又一个认识情况的过程,即实行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检验计划和修订计划的过程,是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比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意义更加重大。没有摸清敌我双方的情况,找出其行动的规律,解决主观和客观的矛盾,要认识把握战争的规律是不可能的。这是认识战争过程的曲折性和反复性。

(六)在尊重战争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

毛泽东认为,战争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战争的胜负主要的决定于战争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自然诸条件,这是没有问题的。不承认这一点,那就是唯心论。然而战争的胜负不仅仅如此,还决定于作战双方主观指导的能力。军事家不能超过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外,企图战争的胜利,然而军事家可以,而且必须在物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争取战争的胜利。否认这一点,就是形而上学的机械论就不是辩证法。弱小的红军要想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依靠主观指导的正确,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充分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

(七)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规律。

毛泽东运用对立统一规律的观点,具体分析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揭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根本规律。指出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主要有四个:中国是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敌人的强大,红军的弱小,共产党领导和土地革命。这些特点规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路线和一系列战略战术原则。第一个和第四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可能发展和可能战胜敌人。第二个和第三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不可能很快发展和不可能很快战胜敌人,即规定了战争的持久性,而且如果弄不好的话还可能失败。中国革命战争过程中同时存在者,胜利的条件和困难的条件,这是中国革命战争的根本规律,许多规律都是从这个根本规律衍生出来的。

(八)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战术的辩证法。

毛泽东全面总结了红军十年血战的战略战术,制定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以及实现这一方针的一系列作战原则和方法。

毛泽东指出,进攻和防御是一切战争的两种基本的作战形式。由于敌人的强大和红军的弱小,中国内战的特点是攻防两种形式的长期反复,红军必须实行积极防御的方针。

毛泽东还研究了兵力的集中与分散的辩证法,在井冈山期间,他就和朱德就总结出: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的作战原则。党内左倾教条主义者,反对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方针,提出军事平均主义口号。毛泽东尖锐地批评了军事平均主义,论述了集中兵力的意义,他指出在战略防御战中,弱小的红军为了从战略退却转变到战略反攻,从战略上的被动转变为战役战斗上的主动,首要的和主要的条件是集中兵力。他说,这即是所谓的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围剿中的围剿,封锁中的封锁,防御中的进攻,劣势中的优势,弱者中的强者,不利中的有利,被动中的主动。从战略防御中争取胜利,基本上靠了兵力集中这一招。集中兵力作战原则是主要矛盾理论在作战中的生动运用。集中兵力的作战原则,也是量变质变规律在战争中的灵活运用。

毛泽东说在战略上敌人占优势,我们是以一当十,在战役和战斗上为了战胜敌人则是以十当一,他说这是我们战胜敌人的根本法则之一。

五,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系统化。

实践论和矛盾论是毛泽东最著名的哲学代表作,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和精华所在。它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充分的理论准备。两个人从哲学上概括总结了中国革命,特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的实践经验,清算了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错误,同时利用和吸收了30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积极成果,批判的继承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优秀遗产,用中国的语言和思维方式系统的通俗而又深刻地阐明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对立统一规律学说,并在许多方面进行了理论上的创造和发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两论作为毛泽东哲学思想形成和系统化的主要标志,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中国现代哲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实践论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实践论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为基础,以认识和实践的相互关系及其矛盾运动为中心,紧密结合中国革命的实践,全面系统的论述和发挥了能动的革命和反映论的基本原理,揭露了中国共产党党内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错误的认识论根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1.完整的论述了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

毛泽东指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是人类认识的基本来源。除了生产活动以外,人类社会一切领域的实际活动也都是实践活动。毛泽东首次把生产活动,阶级斗争和科学实践这三大活动规定为人类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这样便揭示了社会实践的最主要的实质内容,把实践观点和群众观点有机联系起来,同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实践观划清了界限。

2.系统地阐明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毛泽东对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真理的标准和认识的目的,做了集中的系统的说明和发挥。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一点也离不开实践。毛泽东指出,无论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办法解决的。还认为人们只有亲身参加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接触到那些事物的现象,才能暴露出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当然,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从间接经验的东西。毛泽东并未否认学习和接受间接经验的必要性,问题在于要正确的对待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知识的源和流的关系,总之就知识的来源来说,否认了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他就不是唯物论者。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社会实践是一步步向前发展着的,人们的认识也随之发展,人类社会实践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界对社会的认识也是无止境的,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人的认识归根到底,取决于实践的发展,依靠实践来推动。

实践是认识的真理性标准。他强调,判断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靠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靠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后来他还明确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毛泽东明确指出,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为了能动地改造世界。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理解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理论指导实践、发挥改造世界的能动作用,也包括对实践者的人的主观世界的改造。

3.系统阐明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首先它说明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毛泽东认为,感性和理性不但有数量上的差别,而且有性质上的不同,前者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或者是认识的高级阶段,但二者又不是互相分离的,而是在时间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感觉只是解决现象问题,理性才解决本质问题。总之,认识开始于感觉经验,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的唯物论;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次认识的辩证法。

其次,他只说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二是要经过思考作用,将这些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综合整理和加工制造功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这两者是互相联系的,缺一不可,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再次,他着重阐明了理性认识回到革命实践的伟大意义。认识的全过程不仅包括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而且也包括由理性认识到革命实践的飞跃。这是因为从理性认识到革命实践的飞跃,既是理性指导实践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因此认识的第二个飞跃比第一个飞跃更重要,意义更加伟大。

4.阐鸣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实践论贯穿着主观,必须符合客观的辩证唯物主义原则,其副标题是,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反对他们之间的任何割裂和脱离。毛泽东指出,唯心论和机械维物论,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的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的相脱离为特征的。

5.科学的概括,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他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的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的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二)矛盾论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1.深刻发挥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一开始便着重的阐发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这一重要思想。

第一,说明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是两种宇宙观的对立。毛泽东指出,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上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这种增减和变更的原因,不在于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即是由于外力的推动。与此相反,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不断运动和变化发展的,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第一位的原因;而一事物和他事物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他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就揭示了两种宇宙观对立的实质和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二,突出了对立统一规律,在辩证法中的核心地位。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法则。弄清了这一法则所包含的各个方面的问题,就在根本上弄懂了唯物辩证法。

第三,强调了对立统一规律作为认识规律的方法论意义。毛泽东曾多次从理论上阐明宇宙观和方法论的一致性,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的一致性。他指出,整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的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2.系统阐发了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理论。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既存在于客观事物的矛盾运动中,也存在于主观思维的矛盾运动中。因此认识和把握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对于我们认识矛盾和解决矛盾十分有重要意义。

第一,矛盾普遍性的科学含义。矛盾的普遍性包括两方面的意义,一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中。二是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第二,矛盾特殊性理论的系统发挥。毛泽东详尽阐明了矛盾特殊性的五种基本情形,以及怎样科学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深刻论述了矛盾特殊性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每一物质运动形式在各个过程中的矛盾,每一过程中的矛盾的各个方面,每一发展过程的各个阶段的矛盾,每一发展过程的各个阶段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均有其特殊性。这五种情形概括起来就是要用发展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多方面多层次的具体分析和把握矛盾的各种特性。既要分析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和同一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又要分析不同事物的矛盾何处方面的矛盾。不论研究何种矛盾的特性,都不能带主观随意性,必须对他们进行具体的分析。教条主义者之所以犯错误,就是因为从来不用脑筋具体的分析各种事物,他们看问题的方法是主观的,片面的和表面的。

3.深入论述了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原理。

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首次把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问题,作为矛盾的特殊性提出起来加以系统的论述。

首先说明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原理的哲学根据和研究它们的意义。他指出,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种矛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不能平均看待,必须区分其主要的和非主要的。同样,无论什么矛盾的双方,其发展也是不平衡的,不能平均看待,必须区分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其次,对主要矛盾给予明确的定义和论证。他指出,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由于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的领导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的和从属的地位。因此,研究任何过程,如果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再次对主要矛盾方面给予明确的定义和论证。他指出,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必有一方是主要的,其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方面。受的性质,主要的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他以大量的事实论证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论证了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了变化,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了变化,并揭示了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不可抵抗的规律。

4.具体发挥了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原理。

首先,他明确的提出了矛盾同一性的含义,着重发挥了对立面互相转化的思想。所谓同一性: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向着其相反的方向转化。毛泽东指出,唯物辩证法讲的矛盾,乃是现实的矛盾、具体的矛盾,而矛盾的转化也是现实的具体的,矛盾着的双方互相依赖、互相转化是有条件的,无一定条件就不能成为矛盾,不能共居,也不能转化。

其次,他发挥了列宁关于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是绝对的论点。指出一切过程都有始有终,一切过程都转化为它们的对立物。一切过程得常往性是相对的,但是一种过程转化为他过程的这种变动性则是绝对的。客观事物中的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本来不是死的凝固的,而是生动的、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一切矛盾都依一定的条件向它们的反面转化。关于矛盾斗争绝对性,毛泽东指出,矛盾着的双方本来就是互相排斥、互相斗争、互相对立的,矛盾着的双方的这种斗争贯穿于过程的始终,并使一个过程向他过程转化,矛盾的斗争无所不在,所以说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再次,他还考察了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此处在同一性中存在着斗争性,而斗争性即寓于同一性之中。他强调两者之间互相联结,指出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5.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的新论断。

指出,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关系贯穿于矛盾学说的各个方面,只有真正掌握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道理,才能真正把握对立统一规律的丰富内容,才算真正懂得辩证法。所以,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这段话深刻的说明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是对整个矛盾学说的实质所作的精辟概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和系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yoc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