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011-薛兆丰经济学讲义(1)稀缺

011-薛兆丰经济学讲义(1)稀缺

作者: 吴中 | 来源:发表于2018-11-27 15:47 被阅读0次

    0、我的读后感

    我心态其实很好。

    很早之前就接触过经济学。

    却没有学懂。

    大学选修课也学过一两学期,或多或少了解到一些经济学常识。

    凯恩斯主义,边际效应之类的词语都有耳闻。

    但是学习的目的不一样。

    大学的所有课程,学习的目的归咎到最后,也只有一个。

    毕业。

    我们为了毕业,必须修学分。

    学校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就用学分来进行约束。

    然后很奇怪的强制我们去学一些非专业的选修课程。

    譬如艺术类,譬如人文类。

    我们姑且把这当作是对我们大学时代学习的惩罚,因为对我来说,遵循着一定的市场规律,

    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

    当然每个学校也都有自己讲课好的一面。

    譬如当时闻名我校的一位老师。

    讲的是《文学与人生》。

    老师讲的很好,也很深情,受众比较多。

    讲到经典的地方,比如床技的高低不能决定爱情的深浅,让同学回去之后大声的赞叹。

    那时候所以的选修课我并没有一丁点兴趣。

    原因还是那个原因。

    我单方面的觉得,这些学习目标只有一个。

    毕业。

    我因为要毕业,所以必须去修学分。

    我要修满九九八十一个学分。

    学校为了让我们修学分,不得不去开设一些或多或少的,可有可无的课程。

    这样机械的学习,再一次把我拉回到了高考。

    和高考不同的是,在高考那个时候,我们身边并没有那么多选择。

    我们的目的,也只有一个。

    考更高的分数,去更好的大学。

    而现在,我们知道,即使在更好的大学,我也并没有拥有完美的人生。

    高中老师说,去了大学你的人生就完美了,我发现不是。

    摆在我面前的问题是,读大学我究竟要读什么?

    我因为这个问题,思考了足够多的时间。

    也耽误了自己足够多的时间。

    所以这中间有很多词语,迷茫,孤独,悲伤,迷失,可以形容一段时间的生活。

    我最终想说的其实是,在那个时候,虽然在大学,虽然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但是,

    老子就是不想读书。

    老子就是不愿意读书。

    老子就是想要自由,想要放纵。

    想要游戏人生。

    人的成长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这些代价可能是金钱,可能是时间,可能是泪水。

    可能是深深的悔恨。

    有一句话说的特别好。

    给时间时间,让过去过去。

    后来我回想自己大学生活。

    其实也并不像当时那样的无助。

    因为我们读大学,并不是冲着学校去的,也不是冲着哪一位老师取得,更不是冲着图书馆和实验室。

    我们是冲着那一批同学去的。

    同学之间的关系在我看来,才是大学最重要的资源。

    这中间有一些稀缺资源,叫做信任。

    他们决定了你将来的社交圈子,决定了你的工作层次。

    和他们长期的相处,是一份投资。

    每一秒的相处,都是每一秒投资。

    在我自己觉得自己弄清楚这些事情之后,我再一次的回顾我大学读的书,却生出了一丝内疚。

    至少,在那个该读书的年纪,我并没有读过那么多该读的书。

    以上,是我读完第一章之后,浅浅的感受。

    我希望,我尽量能够用经济学的思维去说明白。

    1、稀缺

    经济学的视角

    1.战俘营里的经济组织

    战俘营里面,一个牧师,拿着五根香烟,在战俘营里面赚了一圈,回来之后,手上多了一袋食物。

    经济学家解释:

    哪怕物质的总量不发生变化,只要人与人之间能进交易,幸福就能无中生有的产生。

    (这个咋和三体黑暗森林法则有点不一样)

    这个故事还告诉人们,经济学的作用,是在哪里都会产生。

    也包括中国的经济现象。

    2.马粪争夺案

    人们谈论公平和效率,总是要问,到底是公平优先,还是效率优先。

    二者此消彼长,相互对立。

    在公平背后是效率的考量,不仅是单个人效率的考量,还是社会长远发展效率的考量。

    马粪案件其实是一个法律案件,两个村子给了不同的判决。

    第一个村子,判给了原告,也就是创造财富的人。

    第二个村子,判给了被告,也就是看见马粪把马粪拿走的人。

    作者给出结论,100后,第一个村子会越来越富有。

    第二个村子越来越贫穷。

    社会鼓励创造财富还是给财富做标记?

    作者回答了,鼓励人们创造财富,社会才会越来越好。

    生活中,很多公正,其实是用效率做考量。

    我们不能随便把人投进监狱,除非他得到审判。

    我们不能随便拿别人东西,除非得到合理的补偿。

    交通肇事者必须负责任,否则马路就会混乱。

    经济学告诉我们,公平的背后往往是效率的考量,不是个人,是整体社会长远发展的考量。

    就像一枚硬币一样。

    3.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

    破窗理论:一个窗户被打破了,主人就会去买玻璃,这就刺激玻璃的生产。

    这个理论的支持者说,有破坏才有进步,多难兴邦。

    破窗理论的几个变型

    1、国家发展

    德国的二战,日本的原子弹。

    因为经历了这样的惨痛,才导致这两个国家在战后迅速崛起。

    但其实不是,经历二战的惨败有很多国家,比如意大利等。

    这不是充分必要条件。

    如果没有这些创伤,这两个国家会更加富有。

    2、工人就业

    老人不早点退休,年轻人就不会有工作。

    如果机器太好,机器就会代替工人。

    马车跟汽车之间也是替代。

    有了汽车,马车工人必然失业。

    经济学家会说,我看得见那些看不见的东西。

    我预测马车工人最后一定能找得到工作。

    尽管,这份工作是什么。

    谁也不知道。

    3、节省物资。

    用塑料袋打包食物会造成塑料袋的浪费。

    但是如果不用塑料袋,我们会扔掉更多的食物。

    在破窗理论之中,看得见的,是自然灾害,是人为破坏,是人的衰老,工具的代替,这些带来的是就业机会以及物资的花费,看不见的,是替代方案所导致的一些隐形的损失。

    并不是说,看不见的一定比看得见的重要。

    而是说,做决策时候,要充分考虑那些看不见的。

    甚至,永远也看不见的因素。

    4.区分愿望与结果

    经济学家不关心阴谋论,重点关注事与愿违的经济政策和因果规律。

    所以经济学家说。

    美好的愿望不一定带来好的结果。

    学者们研究的是,事与愿符,经济学家经常研究的是,事与愿违。

    比如,最低工资制度,本来是保护穷人的,最后穷人的遭遇更加惨。

    同工同酬制度,本来是保护弱势群体,最后却损坏了他们。

    福利制度,本来是让无依无靠的人找到依靠,最后同样他们变得更惨。

    我们颁布了保护濒危保护动物的法律,却让他们越来越少。

    譬如濒危动物,我们颁布了法律,使得这些动物更加稀缺。

    这些稀缺,让这些动物的利益更大,更加速了获取利益的人的行为。

    1稀缺、(2)人性观:人是理性和自私的吗?

    5.不确定性、进化与经济理论

    经济学家关心的是存活条件,人能否存活下来和各种情况的变化有关,跟人是不是理性无关

    (打破经济学“理性自利人”假设,阿尔钦:世界上每个人追求的不是最优,而是存活)

    阿尔钦的理论并不是新奇。

    和达尔文的优胜劣汰几乎差不多。

    但是,用进化论的角度来研究经济学。

    确是他最大的贡献。

    当环境改变时候,分析者可以知道哪种类型参与者更可能成功。

    改变环境,是决策者的手段。

    6.亚当·斯密的人性观

    人际互动二分法:小圈子靠爱心,大世界靠市场。

    国富论认为人是自私的但有同情心和爱心,同情心和爱心是有限的用来维系熟人社会协作,而在陌生人社会,需要靠市场和规则来维持运行。

    所以斯密看来,人虽然是自私的,但是也有爱心。

    爱心适用于小的圈子。

    无法延申更大的范围。

    所以我们只能依靠市场这个陌生人互助的平台。

    不要搞混了,不要在家庭和朋友间斤斤计较。

    也不能在陌生的市场表示出太多爱心。

    7.铅笔的故事

    市场机制协调人们进行高度分工与合作,创造出更多物美价廉的产品。

    一根针也是一样。

    一根针很便宜。

    但是制造这根针可能需要成千上万的人投入精力和时间。

    8.商业是最大的慈善

    商业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协调和鼓励人们分工合作,创造更多的财富。

    作者首先说,世界银行的失败扶贫历史。

    告诉大家,慈善的浪费。

    然后900万册《哈利波特》却成功的送到贫困的读者手中。

    原因是四个:

    1、缺乏反馈机制。

    这是市场所独有的反馈机制。慈善没有。

    2、委托代理。

    3、所托非人。

    4、养懒汉。

      1、稀缺(3)   区别对待:选择的标准

    9.稀缺

    稀缺是经济学的基石,成因有二:一是你喜欢的东西别人也喜欢;二是人的需求是无限的。

    科技进步带来的发展不会让人们满足现有生活,而是生活成本的提高,炫耀性消费永远存在,人们的欲望是无限的.

    稀缺含义很广泛。

    不仅是矿产,森林,能源这些有形资产。

    也有空气,美貌,天资,注意力,时空等无形资产。

    诸如地理位置,诸如信任也都是稀缺。

    10.选择和歧视

    东西是固定的。

    资源是稀缺的。

    人们在利用资源的时候,就不得部队资源的用途进行选择。

    进而确定标准。

    一旦标准确定,就意味着存在区别对待。

    这种区别对待,经济学叫做“歧视”

    稀缺必然带来歧视,我们关注的重点不是要不要歧视,而是应该如何去歧视。

    (歧视是不可避免的,为了避免歧视而产生新的歧视:逆向歧视)

    11.凡歧视必得付出代价

    只要歧视所付的代价越高,人们就越会努力减少不必要的歧视。

    歧视有两个根本原因

    1、偏好,每个人喜欢的不一样。

    2、信息不对称。

    人们往往以偏概全,做出错误的判断,那是不得已,因为信息的费用很高。

    以偏概全,做出判断当然会发生错误。

    但是,跟我们随后付出的成本相比。

    是值得的,

    个人偏好和信息不对称引起歧视,市场竞争让人心胸宽广。

    越是偏远的地方,人们同质性强,歧视外人不会受到损失。

    而在上海这种地方,如果歧视别人,就需要蒙受很大的损失。

    同样的道理,在国有企业,竞争压力小,招聘部门有更大的权力去歧视特立独行的人。

    而在私营单位,竞争压力大,老板如果以貌取人,可能会错过一个工作能力很强的员工。

    12.歧视的作用和限制歧视的恶果

    现实中歧视往往是有原因的,尤其是市场经济下,歧视通常是有效率的,不能强行禁止.

    作者举了东南亚的华人为例。

    华人把人分为七等。

    第一等:直系。然后是大家族远方亲戚。同族同姓。同村。同方言。中国人。非中国人。

    他们做生意的时候,贷款的利息也不一样。

    而这样的方法, 不仅没有减少他们的收益,反而能增加自己的收入。

    因为同村,同姓的人,都有自己的约束。

    这些关系,声誉,都是生意上信用的保障。

    而美国政府威逼利诱反歧视,让银行贷款给低收入群体购置房产,酿成次贷危机恶果。

    也引发了美国2008年的次贷危机。

    所以,作者说,歧视行为有他建设性的意义。

    尤其在激烈竞争的市场,歧视往往有效率的。

    11、27吴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011-薛兆丰经济学讲义(1)稀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ypg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