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了半个学期的风雨飘摇,我终于读完了这本八百五十多页的《人生的枷锁》。总的来说篇幅略微有点冗长,除了几个主要人物以外,其他很多人物显得比较扁平、多余。整体上比较粗糙,不像《刀锋》一样值得反复推敲,肯定是不会重读了。
另外结尾我是不甘心的,我不能忍受毛姆这样的聪明,虽然我一直都了解毛姆就是这种人。《刀锋》里面是一个玩世不恭的观察者,《月亮和六便士》里面则又化身为一个置身事外的局外人,为什么毛姆总是以有限视角用第一人称写作?因为毛姆本身就是灵魂分裂的一个矛盾的个体。他小说里的主角无不是一些超凡脱俗、精神自由的“超人”。摒弃那些卑微的“六便士”,对“月亮”保持一贯的执着。然而他的本体却又是一些铐着“枷锁”的凡夫俗子,对于人生无不是以一种中庸之道应对人生的变幻无常。但与此相悖的是我又能深深地体会他的精神世界的坚不可摧,他的理想是是高尚的、是执着的、是“拉里式”的……在我看来拉里绝非旁人,什么维特根斯坦都是倒影罢了,毛姆写《刀锋》的最终目的其实不过就是寄托自己对于人生的终极追求。
这里谈到《刀锋》我就有话要说了。某种程度上,《刀锋》是对我形成一个完整的人格以及人生意义最大、最具有影响力的一本书。这里倒不一定是说毛姆把《刀锋》写得有多么多么好,而是《刀锋》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灵魂的塑造,这种影响并不是自发而主动的,相反这是一种被动的顺天至性地不谋而合。它甚至已经融入了我的肉体至于灵魂,成为我血溶于水的一部分。换言之,没有《刀锋》就没有现在的我,如果在十四岁的年纪我没有读过《刀锋》,那么我很有可能成为另外一个人。《刀锋》我读了两遍,但不会到此为止。在我以后的人生中我必然一遍又一遍的重读《刀锋》,现在读的两遍都是周煦良的版本,然而在不久的将来我又可能会入手秭佩的译本,再往后我可能会去啃英文原著。“重读《刀锋》”的意义对于我来说已经超出了它本身,“重读《刀锋》”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了解我自己的过程。它像是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现实生活中我看不到的自己。
再回到《人生的枷锁》的结尾部分,面对莎莉可能怀孕的事实,菲利普陷入了理想中的西班牙和家庭爱情之间的难舍难分。无法抉择。去西班牙的旅行像征着菲利普的理想主义,而与莎莉结婚无不成了向现实的妥协。虽然菲利普认为“波斯地毯”即是一种人生的无意义的象征,但不可否认的是菲利普对于生活还抱有无限的热爱,这种热爱是经历过风吹雨打的,所以才显得弥足珍贵。而去西班牙旅行的理想,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动摇的。但是结尾却笔锋一转,势不可当地偏向了与莎莉组建家庭,即使是知道了莎莉并没有怀孕,菲利普也仍然没有改变自己的决定,没有获得自由,取而代之的是再一次给自己铐上了“人生的枷锁”。读到这里不禁让我想起了汪曾祺的《受戒》的结尾,但此时此刻我的感情却是截然不同的。就像是顿时涌上了一种说不出的感情,好像是心如刀割、又有点莫名其妙、甚至是绝望崩溃……五味杂陈,别有一番滋味。
但不可否认的是:毛姆真是一只聪明的老狐狸。不管怎么不甘心,这也已经成了无法改变的事实。
©本文版权归作者熊梓轩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请联系作者。
毛姆真是一只狡猾的狐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