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上一篇的三农人眼中的三年|三农之农民,已经一年半了,期间可能是一直忙于工作吧!也没有认真思考。
在上一篇的最后我提到了为什么农民要进城的问题,现在想想,为什么呢?
也无非是工作,或者说工作机会罢了!
不进城,所依赖的工作基本上是农业,冬历三寒,夏晒三伏,这是以前农人的工作状态。
当然,随着农业机械的进步和普及,不需要有这么多的时间全扑在了农田的侍弄上了,这也有更多的时间去做些其他事了,毕竟都知道,单靠几亩田地,饿不死已经谢天谢地了。
所以生计还是要找,出路还是要谋划,这也就怪不得要进城谋生活了。
那不进城行不行呢?好像是不行的。
一大片一大片的田野里,生长着庄稼,有小麦,玉米,花生,散落着几处村庄,由村庄的条条大路连成线,带着村庄和田野的面,把整个中原地区给织起来了。
在那一处处点缀着珠石的地方,就是城市了。那里有集聚的人群,有集聚的加工。人是从周围的村庄过来的,原料也是。
所以说,农村只有播种,生长,也许有少量的收藏,但后续的加工不归他管了,那是工业的事了。
从这个角度来讲,农业就相当于冶金行业的采矿,提供了原材料。
那能不能也像冶金一样做一个产业链,或者产业群呢?貌似可以,却又不行。
感觉上是可以以农业为基础,相关的下游企业,比如食品加工,农作物提炼等设置其中,但受制于周围原材料的体量,往往难以形成规模,也就难以形成一定的竞争力了。
这就可能导致两个方向,一是目前的状态,工人拥向城市,原料拥向城市,由城市的位置来集聚周围的资源,进而产生更大的价值,来推向市场。
二是想象的状态,将村庄集聚,释放更大的耕地,由耕地集聚来产生集中性的农业上下游产业群。这样相当于一定程度上把工厂和城市剥离开了,形成了模块式的集群,有这样农作物的,有那样农作物的,有这样水果的,有那样水果的等等。
从配置上来看,好像第二种会好一些,一个个模块化,多好,利于技术交流更新。
但是,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个体,都想平等的体验各样的人生,如此的模块化,一定程度上来讲,就把人作为了一个个的机器,来进行布置了。
所以,农业只靠农民是无解的。
农业应该做的就是把农民从中释放出来,剥离出来。
把农民的身份和市民的身份融合,把社会变成一元化的社会,把农村及农田逐步当成城市的土地来管理起来,也就是说农田以原材料式的农场形式由专人经营,释放更多的人来从事其他职业,将农业问题变成一个行业性的问题。
那时候的农村呢?又有哪些难度呢?
暂且等待下一篇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