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博士,这是两个非常引入注目的字眼,这充分说明了我们这次要讨论的是一个文化素质很高的人。从他清秀的面庞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种知识分子的气质,内心单纯,衣着简朴,心地善良,如一缕清风拂面而过。
西安交大博士死于什么?然而,他却自杀身亡了。而自杀的原因,我们目前能了解到的,则主要是其与导师的不合,导致学业受阻、总挨批评、做导师要求的各种与学术无关的私人差事等。这些在已步入社会的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事情,却导致了最严重的后果。我们想问这到底是为什么?是什么逐渐击垮了这个年轻人?
分析下来,原因是综合方面的。但在这里面,学术风气不正是导致这一事件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们也许很能理解导师的这些行为,虽然不太赞同。因为我们已经看过了太多这样的事情,人情关系处理不好,什么事都难办。她将这位博士看成了自己的私人生活助理,希望博士能帮自己打杂、干各种又苦又无聊的差事。她心里也许认为这很正常,自己的博士就和某些官员的秘书或者司机一样,替自己跑跑腿不是很正常的吗?可是,存在的不一定就是正确的,司空见惯的事情也许正是不正之风的体现。从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官僚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思想在作祟,她将自己的学生看作成了她个人的“私有财产”,而没有顾及他独立的人格。
可是,我们猜想,这个博士却不怎么讨她喜欢,他虽然替自己干了不少活,可是却总是不太懂事,不会主动讨好自己,老是一副假正经的样子,没股子聪明伶俐劲,通俗地说就是老没眼力见,不够圆滑。他没有掌握通过搞人情关系而互相获利的这一套法则,这一套社会交换机制。
我们的导师和学生不是一类人。一种是精于世故的社会人,一种是单纯的知识青年。他们互相不认可而导致矛盾频发,那是必然的。
然而,学术就是需要风清气正,刻苦钻研,甘于奉献。可我们的导师却没有将心思用在传道授业解惑上,也没有伯乐相马的求贤若渴,更没有为国为学术甘于奉献的精神。我们只看到了一个善于利用职权为自己服务、善于享受、善于搞人情世故的博士生导师。而这样的人能够在学术高层生存,至少说明了一些问题。我们可以联想到近期被取消长江学者的性骚扰学生的陈教授,他的行为更加恶劣,以博士学位为要挟,利用手中职权,行卑劣之事,我们无法想象我们尊敬的老师会做出这些事情。
人以德为先,而为师者更需要以德为先,否则何以教人?也许正是你们这些卑劣的行为,将一个个内心纯净、心地善良的学生引入黑暗。他们希望获得知识,却看到了学术欺骗;他们希望一心求学求真理,却看到了无处不在的人情世故;他们希望师德和师爱,却看到了丑陋的嘴脸和漠不关心。在这样负能量满满的环境中生存,我不知道人如何能健康阳光地成长。也许这样的人只是少数,但仍需我们警醒,这样的人是如何走上高尚的教书育人的岗位的?我们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而另一方面重要的原因则是在他自身。他生长于农村,但心灵上却处于温室。他还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必定多受照顾。他学习又好,一直是家里的骄傲,一路踩着荣耀的光环,备受宠爱。他出身黄冈,在这个崇学尚才的地方,他是人们眼中的明星。从他的个人经历可以看出,他从小缺乏苦难的历练,一路过来都是鲜花和荣耀,当自己最在意的学术事业和美丽爱情双双受阻时,他也曾作出过努力,去适应社会,改变自己。然而当一次次的努力不被认可的时候,当心中崇高的学业不再纯洁的时候,当美丽的爱情遥遥无期的时候,他的心灵逐渐被击垮了。
他挣扎,他患上了抑郁症,他不知道人生向何处去。一个太过刚正的人、棱角分明的人,不会变通的人,缺乏生活历练所需的韧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人一了百了,也没有必要再说什么了。
从这个事件我们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双缺失。从家庭教育来说,一心期望他求学成才,光宗耀祖,没有让他承担家庭的责任,体验生活的艰辛。这看似是在保护,实际上却是在为他营造了一个脆弱的环境,当走上社会时,很容易被击破。一味地功利化地想通过求学破解家庭困境,而忽视了人格、责任、心理健康,必然会养出一个脆弱的人,风吹易折。从社会教育来说,学校和社会对于功利化教育的鼓吹,扭曲的成功观,脱节的社会实践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都会产生一批批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青年。我们能怪他们吗?他们满身才华、他们心地善良,他们做错了什么呢?他们仅仅是家庭和社会教育不健康的牺牲品而已!
从这个事件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落后的农村教育的缺失,他的父母也许是很好的人。但他们的眼光和阅历受限,财力和环境也受限。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无法要求他们做些什么。无法要求他们去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素质教育。他们心里还没有这根弦。我们只能期待教育的更进一步发展完善吧。毕竟,不是所有的人都会选择自杀,这是个问题,却也不是不可调和的、激化的问题,但我们仍需从这个事件中发现其背后的原因,警醒世人。推动我们的社会和教育事业更好地发展。
这个事件也许不多久就会沉淀在底层了,然而我们可敬的周老师却还在过着美好的生活,仍然通过她的关系网维持着她的地位。也许,我们应该给死者一个公正的交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