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在《心》这本书中曾经说过:人有两个我,一个是“自我”,一个是“真我”。真我与宇宙相连,是纯粹的,圆融的,慈悲的,利他的;而自我是人的现实部分,呈现一定的心理状态,是芜杂的、贪欲的,自利的。(大意如此)
佛教认为修炼要“直指本心”,就是一种面对真我的勇敢实践。
人与人都是基于“真我”的默契而共存共事的,而躲不开的是“自我”。
人们常常谈起的我就是“自我”,虽然常常谈起,但是又讳莫如深,因为在大多数人看来,知人不评人是一种修养,而自知更是一种较高的修为,需要“自净其意”,需要“降伏其心”。
人与人难得的关系是亦师亦友,或者也有一种关系是损友,无论什么称谓,能触碰到一个人的“自我”就是难得的缘分。只有触碰到了“自我”,才能在关系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使“自我”得到关注、改变和提升。
我很幸运,在自己最脆弱的时候能够遇到好的老师和朋友,现实里的他们带着我散步,跟我聊天,关心我的健康;网络上的他们抚慰我的心情,教我懂得知足常乐,我对他们都是以“真我”相待,真我的压抑渐渐地得到宽解,我的心也渐渐地宽和绽开,我认真地通过写作表达自己,既想被师友们看到,又想用笨拙的语言表达我的感激。
我敢说,以“真我”相待,是人际交往最直接最温情也最深刻的路。
而我最想说的是,我也感激能够触摸到我的“自我”的人,虽然并不讨喜,却有治疗心疾的作用。“灯不拨不亮,理不辨不明。”处在“自我”里的我,活成了“灯下黑”的我,需要被触碰几下,才能把心扉点亮。
“感觉很凄凉”,让我明白自己的确像是阿Q一样粉饰太平。“忽然发现人生很失败”,让我晓得了面对现实、而光阴已逝。
半夜里醒了,忽然哭了,是被千雕万琢的匠心所感动,我已经得到了我想要的认同,也许只有泪水才能洗刷掉“自我”的浑浊吧。
哭了,心里却清明起来,人也踏实下来了。
我的未来会不会改写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