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工作前,我在老家干过的农活不少,有一件农活虽然也很辛苦,但觉得有趣又好玩,心中念念不忘,记忆犹新,其中的情景不时在脑海中浮现,那就是给刚中耕过的禾苗施碳铵(碳酸氢铵的简称),追球肥。
其实,球肥这个名词还是我今天写作时现学现用,从网上学来的。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给稻田施的化肥,除了犁田时会施一些磷肥和氮肥,再就是插田以后在中耕前后会施一些尿素或碳铵。
我的记忆里,很多尿素还是从日本进口来的,不但价格很贵,而且很难买到,一亩田才有几斤的计划,远远不能满足水稻生长的需要。
所以当时给禾苗追肥主要是用一种叫碳酸氢铵的白色晶体颗粒状肥料。这种肥料,在当时的市、县氮肥厂都大量生产,虽然也供不应求,但相对尿素,它的计划量要大得多。
这种肥料有很大的刺鼻气味,当打开一包碳铵时,人不能靠得太近,否则眼睛都睁不开,所以根本不能直接将这种肥料撒在稻田里,否则禾苗就会被碳铵给灼伤,禾苗马上变黄直到枯死。
当时,有社员提出将其实溶解于水中,再将水浇灌稻田中,但由于溶于水后再喷洒到稻田,碳铵易挥发,不能达到理想的肥效,而且如果喷洒不均匀,禾苗也会被碳铵水灼坏。后来碳铵水一般只用来浇旱地里的庄稼。
当时农技部门推广的碳铵追肥方法是一种科学的“笨”办法,就是把碳铵和一定比例的黄土搅拌均匀,然后加入适量的水做成球肥,在我们老家就叫泥坨坨碳铵,然后由人工把一小坨一小坨地插入稻田禾蔸与禾蔸空处的泥里,这样施入稻田的碳铵不会流失,而且很容易被禾苗所吸收,有效促进禾苗的生长。
给禾苗施球肥一般都是在第一次中耕以后进行。先会到山上挑一些没有沙石和其他杂质的黄土备用,等到要追肥时,再临时掺入适量碳铵和水搅拌均匀,做成一个个大泥球,然后由成年的劳动力每人挑一担到要追肥的稻田边。
生产队参加追肥的男女老少每人手里托一个,在田埂上一个挨着一个,一字式排开下后田齐头并进拉网式前进,从手中的大泥球上抓一小坨插入泥中,这个操作过程类似于插田,但比插田的进度要快一些。
当一个肥球追完后,在田埂上挑肥球的人就会将一个个肥球接龙式地传到追完的人手中。有时也会来一些高难度的表演。在田埂上的人直接将肥球抛向站在田中的人。
要是两个人配合得好,肥球会顺顺当当地落到接球人手中,要是配合不好,接球的人没有接到,让肥球掉到泥里,泥水四溅,周围几个人就会满头泥水,瞬间变成泥人。
要是打到人身上,随着一声声“哎哟”声,就会发现有人衣服上甚至脸部有圆圆的桔黄色泥印,马上会引起全田里的人哄堂大笑。
偶尔,站田埂上抛肥球的人也会跟关系特别好的伙伴开个玩笑,故意把肥球抛偏一点,或做几下抛球的假动作,提高接球的难度系数,这时的田间就像正在篮球场上进行球赛。
田里其他人还会来干扰接球人,接球人为了不被肥球击中,顺利接到肥球,有时会跳起来或在田里不停地窜来窜去,引起大家都起身观看,这时追肥辛苦了的男女老少们都会借机伸个腰,给疲劳的身子放松放松。
有人还会趁机大呼小叫的,活跃一下田间的气氛,引得满田垄干活的其他生产队社员们的注目和行人驻足观看。
我每次参加追球肥的劳动,都会在田里搞点小试验,就是厚此薄彼,有意在一小块范围内追施几个大的肥球,想看看那碳铵对禾苗的影响到底在多大。为了不被别人发现我的肥球用得多,自然就会有些禾苗追肥少。
每次追肥十天半月后,追了大肥球的那一块禾苗会就会长得比周围的高出一截,禾杆显得特别粗壮,禾叶颜色也格外深绿,很远就能看到那一块禾苗长得格外茂盛。每每看到这种情形,我心里美滋滋的。
但对旁边那些生长慢、长势差的禾苗,我心里又不免有一种愧疚感,觉得亏待了它们,恨不得下田再追加一些肥料,所以这个秘密我一直没有告诉过别人。
其实,追球肥也是一件苦差事,一只手要托着几斤重的肥球,另一只手要不停地往泥里插,还得弯着腰弓着背,半天下来不仅腰酸背痛,而且一双手被肥球中的碳铵和田里的泥水长时间浸泡后会起着皱痕,变得格外的苍白,像被泡发了似的,好几天才能恢复。
后来,我参加了工作,老家的田也分到各家各户,村民是否还用这种追球肥的方式给禾苗施肥,我也不得而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