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士为何要为知己者死?

士为何要为知己者死?

作者: 五温西东 | 来源:发表于2019-08-24 18:59 被阅读0次

    士为何要为知己者死?

    “知己者死”是我国传统文化观念的一个重要精神内涵,对古代的诗人影响巨大,《史记》中司马迁多次提到了这个思想,并且借荆轲、豫让、曹沫等形象热情地弘扬了这种精神理念。那么这种理念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

    首先“士为知己则死”是在特殊的社会氛围影响下才产生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风云变幻,动荡不安的年代。一系列的朝廷纷争,朝代更替不仅使百姓们承担沉重的徭役赋税,还要承受亲人离别之苦。在这种艰苦的社会环境下,催生了一批批具有强烈使命感和责任心的爱国士人,他们雄心壮志,拥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上希望辅佐君主开辟疆域,下希望拯救民生改善生活。然而,在那交通困难,信息闭塞的年代,即使有才华,但要想在万千平民中脱颖而出,得到当权者的赏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许多有才华,有志向的士人,因为得不到他人的认同举荐,空有才能而无法施展,最终只能带着遗憾郁郁而终。因此当士人获得一知己后,就像久逢干旱即将枯死的庄稼终于遇到雨水一样,必然万分珍惜,甘愿为之所用,甚至献身。“士为知己则死”是人们在饱受社会的冷眼之后才会滋生的一种特殊情感。假若当时的社会能再开放一点,士人们受到的冷眼少了,心态就会变得平衡,也不会如此看重他人的赏识了。

    其次,“士为知己者死”是中国礼尚往来思想的延伸。不论知己还是知遇亦都如此:

    知己,侧重于精神上的“礼”,双方地位人格上平等,只有通过思想上的沟通,包容,才能让对方的精神得到慰藉与放松。士人得到了另一个士人的理解。就像是精神上得到了别人的“礼”。而这份“礼”,对世人而言意义极大,为了报答这份礼,世人心甘情愿为之献出一切乃至生命。比如伯牙和钟子期之交,伯牙的琴音,得到了钟子期的赏识,他孤独的心一下子得到了满足,有了继续弹琴的希望,而钟子期死后,伯牙的希望也随之消失,为了报答钟子期在精神上给予他的鼓励,伯牙愿意为其破琴绝弦,终身不复琴,以示对他的纪念。

    而知遇侧重于物质上的“礼”,送礼双方存在明显的地位不平等,而且双方的相识并非应志趣上的相投,而是有着浓重的利益关系。地位高的人出于利用目的花重金买下了“礼”送给了地位低的人,而地位低的人由于无力回报这份厚礼而只好为之所用,为其献身。相对于知己上的送礼,知遇上的送礼更多的是一种“交易”,士人的献身往往出于受金钱束缚的无奈而不是心甘情愿。比如荆轲和燕子丹之交。太子丹各种款待,厚遇荆轲,顺从其意,目的不过是为了让荆轲帮他报仇。享受了厚遇的荆轲,为了报答太子丹,只好冒着生命危险承担起刺杀秦王的艰巨任务。

    “士为知己则死”是古代世人们重情重义知恩图报的体现,也是当时人们所推崇和敬佩的精神理念。不过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更加开放与包容,这种思想逐渐的被人们淡化,到如今,已经很难再有这种思想的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人们的平等和和谐共处。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种做法未免有点过于偏激,但这种知恩图报的精神仍是我们当代人需要学习和大力发扬的优良品质。

    180528陈潇琪

    {��' �a0�� '�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士为何要为知己者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ywqectx.html